环保组织联手发布《华北煤问题首轮调研报告》治理雾霾遭遇“数字游戏”
2014-01-01朱艳撰文摄影
◎本刊记者 朱艳 撰文/摄影
报告发布人之一陈立雯
“世界地球日”前一天的4月21日,5家民间环保组织在京发布了《华北煤问题首轮调研报告》。这5家分别是绿行齐鲁、天津绿领、磐石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空气观察河北志愿者小组和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自然大学基金。他们从2013年8月份起,采用数据分析、实地走访、信息公开申请等方式,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的12个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邢台、邯郸、唐山、保定、济南、潍坊、淄博、临沂、德州)的控煤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汇总出了《华北煤问题首轮调研报告》。他们希望通过调研,慢慢找到“华北控煤”的困难和障碍所在。
控煤隐含“数字游戏”
钢铁是耗煤大户,要治理困扰我国北方城市的雾霾,首当其冲就是压缩钢铁产量。“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差别很容易被公众忽视。但我们担心,如果不压缩‘产量’,而只压缩‘产能’,华北的雾霾治理就可能陷入数字游戏,不可能如期实现目标。”报告发布人之一陈立雯说。
《华北煤问题首轮调研报告》罗列和对比了大量官方数据。调研者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河北的“钢铁产能”,在2013年就已经达到了2.86亿吨,而河北2013年的“钢铁产量”为1.9亿吨。河北宣布到2017年,把产能压缩在2.2亿吨左右。“这问题就出来了,如果只压缩产能,不压缩产量,那么到2017年,假如河北仍旧像2013年这样生产1.9亿吨钢铁甚至更多,那么河北的空气,和现在有什么两样?”
河北的煤炭消费计算也可能存在“数字游戏”。按照中国钢铁业当前普遍的水平,炼一吨钢铁,耗煤应当为700公斤左右。2013年河北生产了1.9亿吨的粗钢,至少需要煤炭1.4亿吨。而河北公开的数据介绍说,2013年钢铁业的耗煤为1亿吨左右。
钢铁行业重组并未降低排放
《华北煤问题首轮调研报告》认为,华北雾霾治理最大的困难,可能是钢铁行业的烟气治理。河北是中国第一大钢铁生产省份,山东位居第二。但由于钢铁企业脱硫投入成本巨大,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钢铁企业开始了脱硫实践。至于脱除氮氧化物的工作,钢铁企业更是很少做。
“绿行齐鲁”负责人郭永启介绍:“河北和山东的民营钢铁企业很多,2006年以来,这些民营以联合的方式组成了钢铁集团或者钢铁联合体。2013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大气十条’后,组建钢铁集团几乎成了所有民营钢企的共同选择。但这无法改变每家企业极少投资建设烟气脱硫设施的困境。”
2013年3月,国家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对华北地区的钢铁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中心主任熊跃辉表示,此次一共走了298家钢铁企业,70%以上的钢铁企业都存在超标排污问题。一些钢铁企业根本就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2013年11月起,环保部每月组织一次专门的空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但督查效果仍旧不太理想。
获取信息难是5家环保组织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想要获取真实的信息太难了!无论是向企业索取,还是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