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教育对城乡接合部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
2014-01-01杨惠兰毕丽青
杨惠兰,毕丽青
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及慢性病危害的日益严重,作为初级卫生保健首要内容的社区健康教育,彰显了其重要的作用,以健康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教育活动已成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形式。为了解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接合部居民健康教育的成效,为今后本地区制订适宜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现将2010年—2012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太原市万柏林区下元社区及和平社区的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2010年—2012年我院社区卫生指导中心多次组织我院专家以健康大讲堂及学术讲座的方式,对相关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其中8次涉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研究人员根据疾病特征设计调查表,并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前后分别把调查表集中发放给调查对象,当场填写、收回。调查表固定统一,调查人员由我院医务人员组成,经过集中培训,合格后参与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相关防控知识、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共调查2010年-2012年社区居民486人,其中男247人,占50.82%;女239人,占49.18%;平均年龄57.5岁。
2.2 社区健康教育前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知晓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社区健康教育前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知晓情况比较 人(%)
2.3 社区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 知晓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前后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知晓情况比较 人(%)
2.4 社区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知晓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知晓情况比较 人(%)
3 讨论
由于环境因素、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着所有国家、所有年龄阶段和所有的社会阶层的人群[1]。如果不对慢性病采取综合、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未来10年中,全球将会有3.88亿人死于一种或多种慢性病[2]。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及缺乏运动是许多慢性病可控的、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特定人群为教育对象,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3]。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及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情况,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有利于进行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4]。万柏林区地处太原市城乡接合部,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有明显过渡性,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互混杂,流动人口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结合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控制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还可以节约卫生资源,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5]。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危害性的知晓率较低,通过社区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危害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有效地预防、控制社区居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研究健康教育的效果亦可以发现、总结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不断加强和完善健康教育管理,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科学的健康促进,是今后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1] WHO.Chronic diseases[EB/OL].[2008-05-03].http://www.who.int/topics/chronic_diseases/en.
[2] Alan DL,Colin DM,Majid Ezzati,etal.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factors[M].Washington D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world bank,2006:18-32.
[3] 何国平,张静平.实用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4] 蓝玉娟.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249-250.
[5] 庄岩,吕琳.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健康促进的方式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