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01-01

体育科研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竞赛体育

魏 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意见,认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现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说:学校体育竞赛除了可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水平、个人品质、人生理想、生活方式,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1]。上海市作为我国东部发达城市之一,不仅金融商贸走在全国前列,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具有积极的探索精神。例如,为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习惯,2011年上海大学提出了“公共体育专业化”改革理念和实践模式。2012年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学牵头,进一步针对中学提出了 “中学体育专项化”的理念和模式,并确定了17家市重点高中为实验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和大学相衔接”的思路模式,对我国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然而在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前后,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的体育竞赛始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多数局限于锦标主义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的校际体育竞赛,对学校体育竞赛概念、组织形式等缺乏明确界定;对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体育竞赛未能形成日常化、大众化的模式;未能与体育教学形成统一,课外竞赛活动流于形式;在解决体质健康、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以上海市学校体育竞赛为例,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竞赛进行分析,为改善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学校体育竞赛”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进一步通过阅读、分类、归纳,得出了以往的研究特点,提出了学校体育竞赛的概念和分类。

1.2 访谈法

在“上海市中学公共体育专项化改革”、“上海市阳光大联赛”、“上海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改革”等系列学校体育工作实践及调研过程中,对专家、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分别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掌握当前上海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现状,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

2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的概念界定及分类划分

学校体育在本质上是教育,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因此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可以理解为在我国学校范畴内学生参加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重要教育方式。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按照组织单位可以分为:(1)教育系统组织的校际体育竞赛,指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全国、省市、区县、地区等各学校之间以获取竞赛成绩和学校荣誉为目标的体育竞赛活动。例如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海市阳光大联赛等。校际体育竞赛通常偏重竞技性,呈现出商业化的特征趋势,并且由于交通、食宿等费用开支问题,组织次数较少。(2)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指校内各院系、班级之间以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生活为目标的体育竞赛活动。例如上海大学运动会、上海大学篮球比赛等。参加者有体育特长生和普通学生。校内体育竞赛成本低、易组织,是学生主要的体育竞赛参与形式。(3)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内或校级体育竞赛,指学生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自发参与或组织的小范围内的体育竞赛,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化和持久性。以上3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有个性化差异,同时也有共性化的不足,本文重点对其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3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现状分析

3.1 竞赛数量及参与人数较少,缺乏日常化和大众化

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际体育竞赛,还是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都普遍存在着竞赛数量及参与人数少的问题。校际体育竞赛通常每1年乃至4年举办1届,同时竞赛参与人数较少。以上海大学为例,见表1。

从表1不难发现,竞赛参与人数占总在校人数的比例很小,从事体育竞赛的参与人数较少。因此体育竞赛数量较少,未能形成日常化的举办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其次,参赛人数集中在少数学生群体中,特别是大运动会,很多是专业运动员参加;校际和校内的其他体育竞赛也通常是由体育特长生、尖子生或体育技能相对较好的普通学生代表参加,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只是观看,并未实际参与其中,体育竞赛缺乏大众化参与。全国的比赛也存在类似问题,根据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网站提供的资料显示,2013—2014学年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参与人数分别为初中男子1876人、高中男子2156人、高中女子916人,总计4948人,而我国目前中学总人数大约7000万人左右,参与人数所占比例极小。学校体育竞赛变成了由少数人参加的、以争夺锦标为目标的比赛,失去了学生体育竞赛群众性参与、“育人夺标”的真正意义和内涵[2]。因此总体而言,目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及参与人数少,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未能实现日常化和大众化。

表1 上海大学体育竞赛近3年学生参与人数一览表TableⅠ Number of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

3.2 体育竞赛与教学相脱节,缺乏统一性

毋庸置疑,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体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但在实际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竞赛与教学相脱节现象表现明显。教育系统组织的校际体育竞赛的参赛运动员通常会因为自身运动员身份被额外照顾,免上体育课、免体育考试,并能得到不错的成绩,对体育课和体育竞赛之间的联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缺乏组织,流于形式。目前包括上海大学在内的大部分上海高校,其课外体育活动也是考核学生和教师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早操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教师要出勤负责指导学生锻炼、组织竞赛,学生考勤次数将作为考核成绩一部分。从最初的纸质卡片盖章,到今天的电子机器刷卡,设备更加便捷先进了,但课外活动更形式化了。学生只是为了应对考勤而刷卡,缺乏实际的锻炼行为,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代刷卡、替刷卡等作弊行为。通过访谈其他学校,了解到也都存在类似问题。体育教师未能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或竞赛活动,体育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每天锻炼1小时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因此,体育教学与竞赛未能较好地衔接统一,这也是造成竞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竞赛文化不浓厚,缺乏宣传与积淀

体育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最集中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地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3]。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文化氛围不浓厚,表现为体育竞赛文化符号较为缺乏、体育文化宣传不足,奖杯、证书、运动员影像资料以及相关的纪念品都是体育竞赛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展示。另外赛前缺乏造势宣传,赛中缺乏影像图文记录宣传,赛后缺乏保存和展示。校园网络、广播电视以及一些图文宣传等未尽其用,缺乏对学校体育竞赛的广泛传播。学生运动员以及与竞赛有关的参与人员从中感受不到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学校体育竞赛缺乏文化灵魂。

4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对学校体育竞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竞赛一直是西方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世纪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就把竞技运动引入学校体育,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力图通过竞技运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精神[4]。 我国大众体育文化认同与西方有所差异,导致大众对体育、体育竞赛认识有所偏颇,学校体育竞赛未受到社会足够的理解和认可。从学校体育竞赛来看,虽然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许多竞赛仍然是为比赛而比赛,在竞赛的领导、组织、目标、规程、宣传、策划等方面对学校体育竞赛的深刻内涵认识不足,忽视对学校体育比赛思想性的培育和挖掘[5]。以运动竞赛促进青少年体质增强是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有效路径。运动竞赛能使学生在运动竞赛的过程中获得运动的快乐,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学校倡导运动竞赛能促进人的培养,辅助教育目标的完成以及可以成为连接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的纽带,实现真、善、美的统一[6]。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偏重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代名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习惯性地归咎于体育教学问题,众多的学术研讨和改革实践是围绕体育教学模式、方法、理念、内容等展开的,而对学校体育竞赛重视不足。这正是我国学校体育一直在改革,但学生体质健康未能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导向

首先,缺乏对学生的竞赛参与动机、次数、级别、成绩表现等导向性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仍以单一机械的体育技能考试为主要方式,缺乏全面综合的体育竞赛评价和对普通学生运动经历的等级评价体系,未能从制度层面对学生的竞赛参与进行积极的引导,造成学生竞赛参与积极性不高。其次,缺乏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竞赛组织参与的评价指标,目前只有科研、教学以及校际体育竞赛等指标,对运动竞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缺乏激励性和导向性的制度。最后,缺乏对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育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名片,是学校获得社会声誉的重要方式。美国很多学校是因为体育竞赛而闻名,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肯塔基大学等都因为是NCAA的篮球强队而闻名全美。目前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意识还较为淡薄,通常中学会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而大学则以学术影响、基础设施、招生人数、办学特色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对体育竞赛重视不够。

4.3 安全顾虑影响了体育工作者开展竞赛的积极性

近些年学生在体育课堂或体育竞赛过程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进一步关注。据有关研究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在全国29起大学生运动猝死事件中[7],表2显示了该研究结果。

表2 2000-2010年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临床诊断和尸体解剖)TableⅡ Reasons for the Sudden Dea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2000-2010(Clinical Diagnosis and Autopsy)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发生猝死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越来越多的猝死事件,所反映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和健康教育的缺乏。

部分家长往往无视客观具体情况,将责任归咎于学校及体育教师,导致“不出事”成为很多体育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工作底线,体育教学及竞赛的实施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锻炼效果不佳,体质健康得不到改善,导致猝死事件隐患犹存,进而形成了不良循环。安全顾虑是制约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发展对策

5.1 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转变对学校体育竞赛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学校体育竞赛开展意义的认识。体育竞赛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校体育竞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强化学生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技能。体育竞赛的核心价值是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培养青少年竞争与合作、沟通、心理受挫、情感体验等适应社会的品质[8]。在学生体育竞赛参与过程中,不仅体质健康问题会迎刃而解,还会建立坚持不懈、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等良好的精神品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5.2 积极引导,广泛开展

体育工作者首先从文化观念上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竞赛的价值,逐渐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要调动女生及自身技能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进一步通过竞赛体验,让他们感觉到竞赛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应该在班级之间、院系之间,根据各项目特点、性别特点、技能差异等,分别组织各种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广泛体育竞赛活动,将体育竞赛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大化地提高参与度,让每位学生体会到运动竞赛的快乐和意义,并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动机和意识。同时改善机械化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建立以竞赛为主、体育教学为辅的学生体育参与模式,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愉悦身心,进而形成学校体育竞赛的大众化、日常化的景象。

5.3 丰富项目,完善制度

为了满足大众化的参与需求,根据学生性别、年龄、身高以及自身身体条件和体育技能基础,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选择技术形式各异、丰富多彩、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体育竞赛活动,并制定适宜的比赛规则,让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身体锻炼,又能满足心理上的愉悦。锻炼结合比赛,避免了枯燥,反过来又促进了锻炼,丰富了课外文娱生活,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持久和更有效[9]。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例如,将竞赛参与次数及成绩列为体育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建立以竞赛为主、技能考核为辅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竞赛。另外还应该建立运动员等级评价体系,并记录在运动员的毕业档案中,以作为参与社会工作的参考依据。目前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学组成的课题组正在尝试开展此项工作,为进一步创建普通学生运动等级制度进行积极的探索。教育部门还应对学校体育工作者增加关于竞赛的评价体系,例如组织开展了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次数、规模、人数、时间跨度、锻炼效果等,督促教育工作者主动积极地组织开展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

5.4 加强教育,推崇文化

学校体育竞赛既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体育竞赛文化与体育竞赛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会产生浓厚的体育竞赛文化氛围,同样浓厚的体育竞赛文化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点滴积淀的过程,应该从不断的宣传、记录、展示等方面逐渐形成。笔者通过在美国走访的数所大学感受到,几乎每所大学都有校园纪念品专卖店,销售印有本校图标的运动服装、书本及各类纪念品。同时体育场馆内挂满曾经效力过母校的运动员及教练员照片、奖杯、证书、队服等所有与竞赛相关的纪念物品。其中一所美国中学体育馆墙面上按年代顺序挂满了自1930年至今以来的每一届篮球队员及教练员合影,走进体育馆整个运动长廊,厚重的体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5.5 提高意识,消除隐患

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纠纷涉及到学生、学校、教师等几方面,因此各参与主体都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做好预防和急救措施,减少运动竞赛意外事故发生。首先,学生自身及家长通过定期的医疗监督,对自身身体有清楚的了解,例如是否存在遗传性病因隐患等,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一味地将责任归咎于学校、体育教师等相关人员。其次,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体育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安全预防措施,严格执行规范科学的课堂教学流程,认真有效实施学生身体热身练习,并及时发现学生身体、精神、情绪的异常表现,并从教学环境、设施、手段方面等,做好积极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从多方面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最后,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法律,建立规范、合理、明确的法律责任保险制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管理条例,对事故原因责任以及善后处理做出明确的指导方案,消除体育工作者的事故顾虑,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6 结语

学校体育竞赛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学校体育工作应该建立以体育竞赛为主、体育教学为辅的学校体育模式,加大校内体育竞赛比重,丰富学校体育竞赛项目,设定科学的竞赛等级标准,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使校内体育竞赛日常化、大众化,不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社会所需的素质全面的有用之才。在21世纪健康理念的引导下,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1]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2] 催瑞华,刘玉.对我国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5):70-71

[3] 刘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2,11(3):194-196.

[4] 王结春.西方运动教育理念的运动竞赛文化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5):502-505.

[5] 李静波,杨波.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4):89-91.

[6] 毕进杰.学校体育倡导运动竞赛的依据[J].体育学刊,2013.20(5):101-104.

[7] 程杰,李效凯.我国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调查与预防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0):82-84.

[8] 程序,柳鸣毅.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报,2012,46(5):66-69.

[9] 胡靖平.学校体育竞赛现状与构想[J].体育科研(上海),2003,24(1):55-56.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竞赛体育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创新思维竞赛(3)
我们的“体育梦”
创新思维竞赛(6)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