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课程建设研究
2013-12-31毕政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通过引进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中丹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阐述了中丹合作办学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价值、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合作办学,学前教育专业,双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2 — 02
中外合作办学是通过引进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已成为目前高校进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1〕。2009年起常州工学院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 University 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在近五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引进了丹麦学前教育专业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其中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有三门课程获得学校双语课程立项项目。在近五年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我院教师科学合理地构建双语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课程建设价值
中丹合作办学中的双语课程是指在我校引进的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改变单纯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将英语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学前教育专业素质,使教学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双语教学作为中丹合作办学的基本要求,其教学效果成为影响中丹合作办学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双语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中丹合作办学中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尽快适应赴丹麦留学后的英语应用能力,用英文获得专业课学分。同时作为全英语授课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又要保证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与国际接轨。在近五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效果显著。我校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英语四级过关率明显高于平行班级,英语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掌握了广博的国内外学前教育领域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改革意识。从2009级合作办学班级学生出国留学学习情况来看,外语交流能力和学前教育专业素养同时兼备的学生,在丹麦留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2013年毕业回国的学生也比其他同学具有更加明显的就业优势。
(二)双语课程有助于提升合作教师的教学能力
合作办学中我校引进的丹麦双语课程授课教师均为丹麦VIA大学学院精心选拔的优秀教师,而我校则为他们选派了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青年骨干合作教师。虽然中外教学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在教学中注重交流与研讨,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我校合作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上更加注重课程整合及多学科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上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上更加注重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上则注重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双语课程有助于促进中丹两国的学术交流
合作办学过程中,中丹两国的任课教师不仅在教学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还注重在学术上的交流。丹麦的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双语课程建设,使我校教师有机会了解学前教育学科的最前沿知识成果,并积极致力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改革。同时,在开展校级之间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也使教师明确了在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二、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较差
由于高中阶段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的影响,使得学生并没有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是多以死记硬背为主,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升学和考试。而且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又是招收高考生中的艺术(音乐类)考生,这就使得学生英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的双语课程难度更大,特别是对于少数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二)缺乏系统完善的原版教材
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学习教材。而丹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某门课程学习的专门教材,往往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参考书目和文章。这就使得我校双语课程的合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少知识传授的载体,学生也缺少预习和复习的核心教学材料。因此,缺少系统完善的教材成为影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教师交流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中丹合作办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国内合作教师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目前的师资情况是年老教师英语水平难以胜任双语课程的教学需要;年轻教师又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而丹麦引进的专业课程内容往往又是跨学科的多元课程内容,所以能够胜任双语课程的合格师资成为影响双语课程的又一关键因素。
三、中丹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课程建设策略
中丹合作办学过程中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进一步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多方调研,集体研讨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学生是双语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制约着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有研究指出,“通过CET4考试的学生基本具备了参加双语教学所需的英语水平。”〔2〕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我们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大学英语开设两年的课程设置安排,在一二年级增设了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听力、雅思英语、西方文化和交流与表达,同时在选修课程中要求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必须要选修高级英语口语课程。通过短期的高强度的全英语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英语强化训练,为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上述英语课程由外教授课方式,采用全英文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再次,选聘英语专业毕业和英语水平较高的学前教育专业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如英语情景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参加雅思外语水平测试等活动。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创建了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集体研讨,编写系统完善的双语课程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3〕。实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材。丹麦由于不是英语国家,专业课程也没有系统完善的英语教材。每次授课过程中都是由丹方教师提供教学PPT、相关英文的教学资料和网站,为学生系统学习提供载体。但是辅助的教学资料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因此,我院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在完成09级学前教育专业引进课程基础上,与丹麦任课教师积极磋商,借鉴国外原版教材,积极编写课程教学的外文教材。为让学生在掌握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合作教师还结合教学还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学习指导书》等。为学生印制了与引进课程相关的国内课程学习资料,作为促进学生预习的扩充性资料。此外,还向学生提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网站。目前,针对我校学生编写的英语教材,使得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循序渐进,从而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合作教师的教学能力
师资是决定双语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双语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合作教师具有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精深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双语教学规律。因此,对双语课程教师的引进、选拔与培养尤为重要。在教师的引进方面我们首先考虑复合型教师,优先选择本科是英语专业,硕士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双语课程教师选拔方面上也优先考虑学科背景和专业方向,例如从丹麦引进的《手工艺技能》课程,我们就选派有美术学科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担任合作教师;《社会教育学》课程则选拔儿童哲学研究方向的学前教育学博士担任合作教师。在教师培养方面,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每年选派2名教师赴丹麦进修学习,补充我院双语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力量。同时还制定管理与奖励政策,实行双语课程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制度,定期开展与外方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实行双语课程教师的教学岗位津贴是普通课程津贴的1.5倍,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与进修学习等方面优先,从而调动合作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双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举办的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历经5年的实践与发展,已逐渐形成合作办学的双语特色和国际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到丹麦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能力。中丹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相信在中丹双方院校、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双语课程建设效果会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朱苏飞.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6,(02):30-33.
〔2〕韩建侠,愈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语,2007,(01):70.
〔3〕吴雨川. “可编程控制技术”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106.
〔责任编辑:卜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