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预算单位提升“三公经费”科学管控水平问题研究及探索
2013-12-31刘晓梅
[摘 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公经费”的管控力度,中央财政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尤其今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习总书记作出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基层预算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有效管控“三公经费”,规范财务管理和预算支出,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58 — 02
一、科学管控“三公经费”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三公经费”即指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公务车辆购置运行费、出国(境)公务活动费的总称。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公经费”的管控力度,陆续出台相关措施,中央财政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逐渐压缩一般性支出,把控制行政经费增长,降低行政成本,作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大力推行“三公经费”支出公开制度,“三公经费”开支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这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廉明高效的政府机关,强化政府和群众信任关系的重要一环。尤其是2013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习总书记作出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也在2013年两会上郑重承诺: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央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也彰显了政府致力于打造透明、责任政府的决心。为此,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基层预算单位管控“三公经费”,规范财务管理和预算支出,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预算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有效管控“三公经费”,成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基层预算单位管控“三公经费”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解决问mVhFT+5j/2Uo/pRAhLzYqw==题的办法进行了探索。
二、制约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管控水平提升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基层预算单位管控“三公经费”水平提高,受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人员水平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结合基层预算单位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提升基层预算单位管控“三公经费”水平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数法”模式的成本控制政策合理性不足。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指标分配,核定单位预算限额时,基本以历年支出数额为“基数”,按一定下浮比例控制当年限额。此种“基数法”控制存在以下问题:此种“基数法”控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数法”成本控制方法缺少合理性。“基数法“依据上年支出对未来支出进行控制”。实际工作中,上年发生的支出,本年末未必发生。相反,上年未发生支出,本年可能必须支出。因此,完全按照上年支出水平控制支出不尽合理;二是“基数法”模式不利于预算管理精细化。该模式在短期内对支出的控制有一定效果,但从长期看易产生偏差和误导。由于历年支出本身并非完全合理,历年支出高的单位实际可能存在铺张浪费及不合理支出的情况;而历年支出低的单位,可能费用紧缺或因管理严格,而保持较低支出。因此,最终可能造成实际执行中,历年支出高的单位预算控制额持续偏高,而部分历年支出低的单位预算控制总额经常偏低。这就容易导致“三公经费”开支管控出现“道德风险”,形成“逆向选择”的不合理现象。
(二)“三公经费”内控不够精细化,使用范围模糊,具体执行中操作随意性较大。目前,基层预算单位在制定本级财务管理办法及“三公经费”控制规定时,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是有关“三公经费”开支规则,界限界定较为笼统,过于宏观,精细化程度不足,使“三公经费”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具体规定。如,关于公车配备多少属于合理范围;公款接待时,接待范围、接待标准、陪同人员等具体规定是什么;公费考察,尤其是出国考察如何界定地域范围等等。同时,对于“三公经费”开支多少属于浪费行为,超出多少属于违纪行为,对违规违纪的情形,问责部门、程序和规定缺少明确规定。
(三)管控“三公经费”过程中预算执行、监督等环节不够完善。目前,“三公经费”管控政策主要侧重于预算编制环节的指标控制,而忽视支出执行过程中管理,难以消除实际执行中的违规情况。一是无法有效避免科目支出转移“拆东墙、补西墙”的违规支出行为。从近年各种内外部财经检查中发现共性的问题,“三公经费”支出会计核算较不规范,为缩减实际支出,将“三公”支出化解到会议费、差旅费、其他费用等科目中列支;特别是公务接待费与会议费在会计核算中概念不清,会计科目混淆使用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科目之间的挤占,导致单位招待费反映不准确,使预算的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发生偏离;二是由于以上情况存在的偏离,加之忽视对“三公”经费控制的后续监督、反馈和改进,不利于形成“三公经费”管控的良性循环。
(四)“三公经费”公开形式大于内容。近几年,基层预算单位也在不断强调财务公开,通过召开职代会、设立“财务公开栏”等方式对员工普遍关心的“三公”经费开支问题进行内部公开,但是在公开内容上,仅限于对费用列支科目数字的简单罗列和比较,公布内容不够细致、公布标准不一,导致员工对数字“雾里看花”,不知道这些花费是否合理合规,对“三公经费”的公开仅限于“看热闹”,难以“看门道”,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的作用,而且“三公经费”何时公开、怎样公开、公开范围等均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有效提升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管控水平的路径选择
解决制约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管控水平提升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需要从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加强内部外部监督和落实好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实行“零基预算”模式,提高其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即不应受以往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的影响,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基层预算单位履职需要和财力可能来安排预算,实行支出实行零基预算管理。在科学编制预算的理念指导下,在充分调研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基础上,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明确支出的金额和标准,做到有据可循。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不受历年支出水平限制,避免仅根据历年支出情况控制未来支出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资金源头控制,合理控制“三公”支出规模。
(二)细化制度措施,动态管控“三公经费”。只有制定了制度,规定了尺子,才会在执行时“有据可依”。基层预算单位应消除“运动式”“一阵风”的错误认识,以及“避风”错觉和侥幸心理,认真执行“三公经费”和财务预算制度规定,适时将有效的制度固化下来。目前,应在现有制度基础上,根据职能、规模、任务,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精细的、动态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定额标准体系。如:建立《公务接待制度》,结合基层实际,按照“对口接待、谁客谁陪、多客少陪”的原则控制陪客人数;明确规定接待范围和接待标准等;建立接待管理台帐,将来客单位、人数、陪同人数、就餐地点和标准等逐一登记;以及对违反制度的情形,明确具体的问责部门、程序和规定。建立公务车辆台帐,对车辆运行实行单车核算,在台帐上清晰反映该车耗油、维修、保养、保险等情况;加大公务车管理力度,严格专车配备规定,从提高公车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减少机关团体的公车数量,尤其减少“专车”数量;对于公务用车可制定《机关部门车辆用油管理办法》,本着“集中采购、定车加油、包干使用”的原则,对在机关登记备案车辆的用油,根据车况实行定车定额,综合考虑公务出车里程数,有效控制车辆用油的浪费现象,增加节油降耗透明度。
(三)加强“三公经费”执行中的监督管理。一是强化三种意识,规范操作。首先要强化领导表率意识,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三公经费”支出规定,把厉行节约、适度从紧的原则贯穿于“三公”支出管理中,把好支出审批关;其次强化制度执行意识,要严格执行制定的“三公经费”支出的控制标准;还要强化财务人员财经纪律意识。财务人员要把好“三公”支出财务结算关,规范会计核算,严格审批办理,对于不属于合规合理范畴的支出,严禁列入“三公经费”。全面梳理、真实、准确反映单位与“三公经费”相关的支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二是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管理,完善对“三公经费”开支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实现对其控制管理的全面、动态监管。同时,逐步从结果监督转向过程、动态监督,提升监督成效。
(四)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健全和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给职工以“明白”堪称治本之策。从国家形势来看,“三公经费”公开已势在必行,总行今年公开了2013年预算和“三公“经费。基层行要牢固树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增强主动意识,高度重视“三公经费”公开,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开。建立健全内部“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全面公开“三公经费”明细支出,做好相关解释说明,接受群众监督。对于重大“三公经费”开支,包括车辆、会议、出国、招待等支出的实行提前公示制度,明确公开的时间、内容、标准等,给员工更直观的信息认识,便于更好地监督“三公经费”开支,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透明度。
(五)建立健全“三公经费”问责制度。“谁办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基层预算单位要探索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问责处理,难以遏制“三公经费”不合理支出。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任范畴。视情况对财务人员、内审人员有关违反监督工作要求的行为进行问责,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六)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绩效评价考核。“三公经费”成本与基层预算单位职能、行为、工作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应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一是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三公经费”控制效果进行验证、考核、评价;二是实行“三公”经费绩效预算。以预算单位年度内对“三公经费”控制情况为基础,对其进行绩效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论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之一,实行科学奖惩,激发基层预算单位科学管控“三公经费”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张志红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1,(10).
〔2〕任建明 “三公”经费问题及治理〔J〕.理论视野,2012,(01).
〔3〕吴永立.关于降低行政成本的对策思考〔J〕.行政论坛,2009,(04).
〔4〕舒惜虞.地方行政成本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J〕.预处管理与会计,2012,(02) .
〔责任编辑:杨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