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2013-12-31史修松
[摘 要]随着信息数据处理、存储能力以及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大数据的已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方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要创新大数据环境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在大数据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34 — 02
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舍恩伯格教授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海量数据是与样本数据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由于记录、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工具限制,我们只能收集少量数招进行分析,就是我们通常采用的随机采样和样本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改变。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处理、存储能力和相应的信息分析技术,使人们能够准确分析处理大量数,大数据分析时代已到来。
一、大数据的特征与内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们已从当初的概念走到了今天真正的大数据时代,顾名思意,“大数据”就是在量数据、海量数据,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都是人类用数字技术对世界的认识与描述。人类认识世界所产生的信息是不断累积的,同是又是不断细分的,所以信息的量是不断地增加,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断加深,信息量已远远超过了人们常规的想象,例如云数据已不是常规的数据所能描述的。根据大数据的内涵可以概括其有五方面的特征:即多样性、大容量、高速度、时交性和数据异构性。
二、地方高院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服务等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征,特别是他们的生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与地方的高职院校也不同,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也具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从人才培养上,它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专业设置上,它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结合,更多地考虑地方社会的发展需要,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注重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地方行业需求的匹配性;从课程教学上,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占到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的主要力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明确自己的定位,开展应用型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应用型人才是以社会需要为取向,他是与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相比较而言的,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他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应用知识为主,他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对已有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新并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来创造经济价值,而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自然科学规律,研究自然规律变化,发现新的规律,他的研究并不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科学创造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从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主要职能。
(二)国内外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1、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随着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都力图通过设立本科来培养本国社会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从此大力发展起来。
德国FH模式:FH是德语中应用科技大学的缩写形式,这一类型的大学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经济的复苏时期。二战后,德国加快工业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与制造能力,需要大量能够把科学知识与技术快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的人才,此时德国的高等教育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德国的FH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对于培养目标而言,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等工作,其课程体系也与企业实际应用的知识紧紧衔接 ,师资队伍也双师型为主,实践环节考核也有严格要求。
英国“三明治”模式:英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工读交替,实践教学”的形式实现的,所谓的“工读交替,实践教学”就是首先让学生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需要,和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术,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2到3年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之后再回到企业进行实践,即实践——学习——再实践,通过这种形式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在就业时同时具备较好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技能。高等学校在进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以应用为主,学校非常注重产学结合,多数大学与当地的企业直接挂钩,系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按需调整,学校的招生普遍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和劳动市场的人才预测来确定招生人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也大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美国的“生计教育”模式:20世纪70 年代初石油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很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失业人口增加,人们对教育产生怀疑,很多人去学习专项的技能。此时,美国政府推出“生计教育”,即让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上的职业紧密关联,使大学的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与社会职业高度相关,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企业高校合作培养、政府企业支持培养、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培养。
2、国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应用的大力推广,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类型的需求显得迫切与多样化,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从化,而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发展,2011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在论坛上参加会议的高校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对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
潘懋元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以需求为主导,构建课程体系以与企业高度关联的应用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以实践为导向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应用能力为取向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孔繁敏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包括,教学运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创新。
杨春生、李军提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确立地方企业需要,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专业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培养模式。徐波、王凯、潘立新等提出应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拓展及考核评价体系这些途径来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孙德彪认为,突出强调人才能力培养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以强化实践能力为导向,抓好学校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制度保障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三、面向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面向大数据确定培养目标
网络大数据时代已到来,我们无法拒绝大数据,它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以精英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急需人才,人才培养的矛盾也凸现出来,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人才提出了挑战。进入21世纪,信息化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信息已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大数据已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所以,高等院校也应顺应大数据时代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必须是建立在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之上。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过程,改善培养条件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然而,现实中不少高等院校,对什么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举措等基本问题模糊不清。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来说,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不同的。但是众多的研究并没有分清其涵义而统称为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对应用型人才误解,从而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出现偏差。
(二)面向大数据培养个性化学习
可以预见,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信息主体,是一个信息的生产、发布与接收处理的综合体,也是一个数据平台。自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都是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革命,针对大数据时代,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都应与之相适应,在这样一个数据时代,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学习平台,在大数据环境下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发布自己的学习信息,与相关领域的数据进行在线交互,形成互动的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加快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它已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人类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高校而言更应该抓住机遇,应用大数据所带给我们的新技术、新方法创新高校的人才培新模式。大数据已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大数据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必将得到充分运用。
〔参 考 文 献〕
〔1〕 甄静慧.大数据时代的变革〔J〕. 南风窗,2013,(06):68-69.
〔2〕 韩学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出版社,2010.
〔4〕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5〕 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6〕 许淑慧、覃伟年.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2,(09):23-26.
〔7〕 桑庆兵.大数据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06) :84-85.
〔责任编辑:卜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