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技巧在文学课中的运用
2013-12-31赵胜涛
[摘 要]朗诵是一种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材料的口语传播艺术,其目的是表现和传播文学作品的美;而文学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目的是趋同的。区别只是因为承载工具不同,文学课的承载工具是语言文字,而朗诵艺术的承载工具则是声音。针对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异同,特提出“朗诵教学法”,让文学课在固定思考模式与感悟情感人文之间衡量,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
[关键词]朗诵技巧;文学课;朗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诵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朗诵技巧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力,通过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的理性分析,辅之以朗诵技巧的感性的认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学背景中,达到自我与作者统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诵艺术与文学课、文学作品的关系
朗诵艺术、文学课、文学作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物质材料,只是文学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诵艺术是以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为基础,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去唤起人的美感,给人艺术的享受。这也正如著名学者张颂所说,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
二 朗诵技巧如何表现文学作品
学者史颖说: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2〕这种语言艺术极富表现力,并通过各种朗诵技巧,如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通过朗诵者的朗诵技巧来进行二度创作,表情达意,更好的传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诵技巧在文学课中的运用
(一)推广朗诵教学法
朗诵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朗诵的内外部技巧,使相对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我们可通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诵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特此模拟《荷花》教案,用以对比朗诵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
《荷花》教案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诵教学法,让学生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理解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讲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呈象感形运用的是朗诵的内部技巧。即通过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更具画面感。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对荷花这种形象的植物有一种最直接的印象。在学生进入默读阶段,对文章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成语或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如叶燮所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看似这个开端较为寻常,但是通过学生用词语或者成语去形容荷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学生借助朗诵的外部技巧——想象,丰富的想象技术才能将心中鲜明生动的荷花形象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过朗诵中的想象去酿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导入到文学课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诵读感知——作者怎样看荷花
诵读感知,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学课的一个中心思想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路。通过朗诵外部技巧的阅读,这条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朗诵和品位文本的情态。
例如: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这段是讲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过对于此段语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那个喜悦、欢心的基调。我们便可通过朗诵的内部技巧——语气,来给这段话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诵时口腔放松、气息深长、语气上扬活泼、声音力度较小、语流音节是跳动的〔4〕,总体把握这段的感情基调。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哪几个词语的运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欣赏喜爱的眼光去看荷花的。这时我们就得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强调某个音节、词语或者短语的重要性〔3〕。同样是在本段中,作者重点描绘荷花美的词语显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随风飘动”。这几个词属于并列性重音,在处理这类重音一般采取渐高、渐低两种方法,渐高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高;减低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低。此处,建议采用先渐高后渐低的方法,这样三个重点词语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环节,我们始终在探究“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真正要寻找的是学生与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相似点。于是,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去朗诵就需特别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时的情景。这是通过朗诵技巧达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实重点
品读悟情——“冒”出来的荷花
著名学者王崧舟老师在给学生上《荷花》这一课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冒”这个字上。(原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细细解读,荷花的神韵全在“冒”字上,如若是传统课堂,教师也许会问“用这个冒字,有什么好处?”其实也就隐含着这样一个无需置疑的结论:这个“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显然,这已经作为一种定论要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个好法”,无须学生仔细理会,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将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运用“朗诵教学法”,先去朗诵这段课文再体会为何要用“冒”这个字就能让学生直截了当的去想象和比较“冒”字和其他字的优劣,这里的朗诵是需要创作和比较的,学生会试着将这个字换成“顶”、“伸”等来朗诵,也让学生体会这个“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为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朗诵教学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的升华,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授课方式。也只有通过这种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对于荷花的感悟会由一种浅显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内心的诗意解读。
4.口头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诵的最高体验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不动声色。通过朗诵教学法的辅助让学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品读、朗诵、想象,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是欣赏美,还是创造美,使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在课堂进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入境,让学生通过语言、通过写作去表达作者笔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这种朗诵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语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学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达到“感与悟”、“意与情”的融合。也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诵训练,再过渡到对文章思想感情、文字运用和自己理解的升华。
5.结束教学
配乐辅助——我们一起欣赏荷花
选择轻柔欢快的背景乐曲,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本次教学。
教学方法总结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构思中,朗诵教学法除了和传统教学法一样,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外,多了一项通过对荷花感性的认识,让荷花的美、顽强的生命力深入学生心中,以致今后通过某一瞬间某一时刻的诱因,《荷花》这篇文章又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中。
(二)举行朗诵比赛,设置奖励机制
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文学课及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除了教师的讲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之外,还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如古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从朗诵中获得学习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把握诗歌的特色,以多种方式朗诵,将学习变为一件愉快的事。
当然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临场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结语
朗诵教学法是文学课授课的一条捷径。通过朗诵的辅助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文学与审美素养,这就达到了文学课最终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文学课中我们也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朗诵只是帮助文学课更有效进行的一种辅助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11-122.
〔2〕 史颖.谈朗诵艺术中表达的运用〔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3(12):12-14.
〔3〕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71-72.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