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角下时政记者的专业素质新探
2013-12-31王青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记者的素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在本文所论述的情境下,时政记者不仅仅要简单地记录时政新闻事件,还要从经济的视角去挖掘和深度开采,这对一个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时政记者,特别是能够用经济视角来关注和采写时政新闻的记者,除合格的职业操守外,还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经济视角;时政记者;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89 — 02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是指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或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和具有的某些特点、专长和能力。记者的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锻炼和实践中产生的。在我国新闻改革之前,记者还肩负着宣传员的身份。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记者的素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在本文所论述的情境下,时政记者不仅仅要简单地记录时政新闻事件,还要从经济的视角去挖掘和深度开采,这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时政记者,特别是能够用经济视角来关注和采写时政新闻的记者,除合格的职业操守外,还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把握全局的宏观思维能力
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时政新闻事件更是如此,譬如说国家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绝不会凭空而来;在正式实行之后,又会对社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受众对于时政事件的期望了解程度,绝不仅仅是一次会议、一次领导人讲话,还包括与此相关联的各种素材。
记者高明不高明,从一个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不怎么高明的记者他只了解微观的东西,不了解宏观。他脑子里面没有一张大图,只看到微观。对于微观的局部的东西,他要么习以为常,什么新鲜感一也没有。要么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把一个铜钱看成磨盘。如果他脑子里如果有那么一张图,有大局,有关于党的、国家的、全世界的宏观的东西,他就会把微观的局部的东西,放到宏观大局中去衡量,恰当地发现那些微观的价值。一个水平高的记者,就是因为脑子里有宏观,所以他到下面接触一些东西,很快就能抓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孙玮撰文指出,当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全方位的视野,要能把问题放在纵横交叉的网络系统中去考察,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事物。
时政新闻具有复杂性,它与社会各种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紧密的一项就是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简单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在时政事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时政记者的大局观念应该体现在能够全景地看待和报道时政新闻,特别是从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视角度来报道时政事件。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即使本文探讨的是单是从经济视角切入来报道时政新闻,但如果对该事情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深入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内涵。要找准报道角度的前提之一就是对整个时政事件有大局上的把握和了解。
在具体一个时政事件的报道中,笔者认为记者的全局观念应当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把握的基础上。
第一是吃透中央精神,要思考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围绕中央工作选择重大主题,要反映涉及中央和国务院关注的重大问题,要研究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带有共性的难题。
第二是读者的心理的综合把握,弄清楚市场的期待值。某些话题一推出来,肯定重要,肯定是一纸风行。
第三是是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整体把握。记者必须对转型期中国的各种重大关系要心里有数,对国情要有真知灼见。这种把握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的了解,还对历史背景有充分的把握,以便于在报道中及时插入背景资料以便纵向对比或深入分析。要与对中国问题有深人研究及切肤之感的一流专家学者、官员和社会底层保持经常的接触。
第四是国际局势的全面了解。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一下,要将中国现状变革放在国际大环境下去考虑,编辑、记者要注意分析研究国际大趋势,弄明白国际大事件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之问的关系。另外,国际风石也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特别是中国与其他重要国家的外事交往,都是大众关心的主流话题。
第五是充分考虑时政事件与社会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前文所提到政治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记者只有将全局观念贯穿在重大时政报道策划与报道的全过程,才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时政事件,才能深入实质、深入本质看到关键;也只要从综合了解了时政新闻事件,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报道角度,深入挖掘,出“新”出“精”。
二、独具慧眼的新闻发现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同样的道理,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时政新闻是不缺的,但要做出“独家”,写出新意,就要求记者具备独具慧眼的发现能力。
时政新闻过去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篇幅冗长、程序繁琐、主题不鲜明。特别是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中,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会议,很多内容本是用以指导下级开展工作,不必全民皆知,却被毫无选择地统统搬到新闻中。为了彰显某些会议的重要性,新闻稿动辄两三千字,占据大块版面,读之令人疲倦,倦而不知所云。
因此,要将时政新闻写活。记者必须具备独到的新闻发现力,不仅要能从纷繁复杂的时局变幻中找到读者关心的信息点,而且要能在具体的报道中从材料中发现新闻亮点。因此,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特别是要从经济视角去切入时政报道时,记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新闻发现力。
第一,是包括一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中,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搞“有闻必录”,不搞“面面俱到”通过发现提炼有价值的、实用性强的信息,从“会海”和材料堆里找到“活鱼”。
第二,优秀的时政记者必须具备在一些重要的政策背景下,发现社会变化并深入挖掘,从而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独到解读的能力。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这种发现能力需要一定的创新和联想,但由此做出的稿件往往能见证历史发展进程,成为新闻精品。
三、善于积累的厚积薄发能力
“记者的功力更主要的是在写稿之前的沉淀”。范长江就曾经指出:“记者写一篇报道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著名记者田流也说过,一个有经验的一记者,一个成熟的记者,总是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连续性的,总是善于积累生活、积累资料,他会充分和巧妙的运用过去采访的见闻、资料、印象来分析采访的事物,来丰富正在撰写的报道。
的确,做一个优秀的一记者,必须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尤其是时政记者,关注的是社会上最主流的话题,要把时政新闻做出深度、做出新意,就必须有平常深厚的积累。这种积累,笔者以为主要体现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积累,一是人缘的积累。
首先是知识的储备。要将从经济视角来观察和报道时政新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深度上下功夫。不仅仅要报道当下发生的时政事件,还要通过背景资料的叙述来分析前因,或者是专业知识来预测后果,这些都需要记者对政界风云和经济学都长期的积累。
例如,《人民日报》的著名报道《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文就较为成功地在文中多次运用改革的历史和经济背景,展现了学者型记者的功力。该文作于1987年,但是,中国改革面临新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甚至倒退?国内外投以极大关注,应该说这是一个非事件性的时政报道。记者以宏大的视野来阐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背后的历史,其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济背景和专家学者论述,得出了“我们不能再坐失良机,而应加快改革开放”这一重大结论。如果记者在每次具体的报道实战中,都能信手拈来相关的背景资料,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充分具体地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而且能够使报道本身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具备说服力。
另一方面,知识的储备也是培养记者发现力的重要因素。记者的新闻敏感很大一部分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时政记者只有对改革中的中国国情、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都有充分的了解,才可以判断某一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才能选取最适合报道的角度。
其次是人脉的储备。时政报道与社会新闻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它具有一定的高度。记者在进行报道时,所要接触的远远不是平时打交道的平民百姓,而是了解时政事件总体情况的政府官员,或有能用专业知识进行解释分析的专家学者。如《南方日报》就强调,“要提高信息加工的档次,把政要任务、企业精英、一流专家和学者聚集在南方日报旗下,用独立的见解、独到的思考、来观察社会,关注人群,要用一个又一个的“隆中对”为读者的思考和判断拓展更有方向感的空间。”
范长江也说过,一个记者应该在人群中扎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作为时政记者,理应经常与自己要采访的对象打交道,这样才能时刻与社会发展的脉搏“联动”。
四、刻意求深的挖掘思考能力
要“跳出”会议做新闻,从经济视角挖掘时政新闻事件,基本都以深度报道为主,包括从经济背景剖析重要政策出台的前因和从经济学知识综合分析时政事件出现的“后果”。
不仅仅是会议报道,其他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是如此。要跳出刻板报道的模式化,挖掘更多的“新闻背后的新闻”。这就要求时政记者深入采访,深入思考,让常规的时政报道更生动,也更深入。
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每个跑时政线的记者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会议、跟随领导出席各种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时政新闻,在写作上容易形成套路。很多时政新闻充斥着“他指出”“他强调”“他突出强调”的字眼,写法没有新意,新闻的内涵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笔者认为,这样的时政报道,说明记者的采写都还只停留在去听听会,拿个材料就走人的表面功夫,没有深入采访、细致观察、更没有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动向。如果对一个报纸来说,是高度决定影响力,那么对一个记者或者是对某篇新闻作品来说,则是深入成就深度,深入决定“品质”。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上述情形已明显改善。不仅是记者,媒体的经营管理者也同样意识到,如果不能对主题话题,特别是时政中的敏感问题进行深入开采,就不能吸引社会的主流人群并对其产生影响力;新闻本身失去报道价值的同时,媒体也失去了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不少媒体对重大时政题材进行报道时,记者本身和部门都会拿出具体的策划方案,来对每个新闻点进行深入开采。其中从经济视角切入的内容己越来越占主流,因为社会关注点往往都集中在一些敏感的经济问题,如热点房价问题,医疗价格问题,贫富悬殊和农村改革的问题,统统都是和每个老百姓利益相关的,如果单纯的政策报道,普通老百姓未必看的明白,而且他们需求量也未必是文件上的“小篇幅”。因此,记者只有深入了解政策,结合背景材料和专家观点以及老百姓的反映来综合经营,这样的报道才会到位、实用又耐看。有时记者在时政活动中发现的新闻线索,从老百姓关心的经济视角进行深入经营,往往也能写出有重大价值的好新闻。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