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举办中国湿地节的建议性思考

2013-12-31张志勇

理论观察 2013年11期

[摘 要]我国湿地旅游方兴未艾,将我市的湿地旅游资源纳入全国湿地旅游的大系统中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和开发,和全国各处湿地旅游景区、景点携手合作,共同走集群发展道路,将是我市湿地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湿地节;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协会;扎龙湿地;集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61 — 02

一、建议的提出

1992年7月31日,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每年的7月31日成为中国湿地的重要纪念日。为此《全面提升齐齐哈尔市节庆会展活动规模质量对策研究》重大决策咨询项目课题组建议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为时间节点,向有关方面申请承办“首届中国湿地节”,并以此为契机发起成立“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协会”,签订《集群开发、资源共享协议书》,促进扎龙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走集群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湿地景观多样,富藏旅游资源,湿地旅游方兴未艾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诸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目前中国已经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共有41处,它们分别是:1.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2.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3.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4.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6.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7.香港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8.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9.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12.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13.辽宁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14.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5.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16湖南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7.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18.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19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2.辽宁双台河口湿地;23.云南大山包湿地;24.云南碧塔海湿地;25.云南纳帕海湿地;26.云南拉什海湿地;27.青海鄂凌湖湿地;28.青海扎凌湖湿地;29.西藏麦地卡湿地;30.西藏玛旁雍错湿地;31.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32.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5.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36.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38.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黑龙江珍宝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湿地含盖了我国各种不同的湿地形态,每一处湿地除了具有一般湿地的普遍表征之外,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由于每处湿地自身特色的呈现,形成了我国绚丽多彩的湿地景观。

随着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湿地的生态之美也日益被人们所认知,人们亲近湿地、感受湿地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湿地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主题,它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与产品也日益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当我们利用百度进行搜索,有关湿地旅游的词条会目不暇接地通过网页展现出来,全国各地建立的湿地生态旅游的景区、景点难于计数。这些景区景点纷纷利用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方略打造特色,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但在发展中个别地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出现了对湿地原始生态的破坏,没有将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湿地保护机构与湿地资源的开发、经营单位经常出现工作方向上的矛盾,而各个方面又都有各自的政策、法律方面的依据。保护区在面对这些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处境尴尬,力不从心。一些湿地资源的开发、经营单位为迎合游客不合理需求,让游客玩得“舒心”、“随意”,不惜以破坏湿地为代价,甚至有的地方在湿地放养家禽,加大了野生物种被传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在分散个体竞争的环境下,每个景区、景点单位的竞争成本越拼越高,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每况愈下。如何变个体竞争为集群并进,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成为我国湿地旅游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举办中国湿地节,推动扎龙湿地旅游走集群发展道路

扎龙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基地,而为齐齐哈尔赢得了“鹤乡”的美誉。同时龙安桥国家湿地公园、明星岛国家湿地公园、泰湖国家湿地公园、讷河市雨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为我市湿地旅游资源的集群开发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空间。

我市是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湿地的类型也比较多样,地理分布也比较均衡,这是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集群开发的有利条件,也是我市在全国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优势所在。我市湿地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吸引本地游客,更需要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游客。如何让全国各地及国外游客能够了解我市的湿地,吸引他们来我市进行湿地旅游?将我市的湿地旅游资源纳入全国湿地旅游的大系统中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和开发,和全国各处湿地旅游景区、景点携手合作,共同走集群发展道路,将是我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1.举办“首届中国湿地节 ”

2009年7月,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杭州市以此为契机,于当年11月举办了首届中国湿地文化节。中国湿地文化节由国家林业局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届中国湿地文化节于2011年10月在江苏无锡举办。依照惯例,2015年将是第四届中国湿地文化节的举办年。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最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其名字列于名录的第一位。我市与湿地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对此,我市可以考虑申办第四届中国湿地文化节,并通过创新性的工作将活动的主题拓展为中国湿地节,即将第四届中国湿地文化节变更为首届中国湿地节。

由于我国于1992年7月31日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扎龙自然保护区等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每年的7月31日就成为我国湿地的重要节日。利用7月31日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通过庆典、论坛等形式来纪念我国加入《湿地公约》这一重要事件,共谋我国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大计,有理由成为一项重要的节庆活动。为此课题组建议我市有关方面,抓住机遇,通过履行相关程序,取得第四届中国湿地文化节的承办权,并通过主题的拓展,将其打造成为“首届中国湿地节”这样一项国家等级的重要节庆活动。

该活动延承以往惯例,由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承办单位,邀请全国湿地管理、保护、开发机构和各个湿地旅游景区、景点单位的相关领导、学者、专家参加,在齐齐哈尔举办“首届中国湿地节暨第四届中国湿地文化节”,将“集群、保护与共享”确定为首届论坛的主题。通过主题歌征集、标识征集、主题论坛、湿地观光、成立机构、签订协议、文艺演出等活动纪念我国加入《湿地公约》这一重要事件。

2.成立“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协会”

作为首届“中国湿地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扎龙湿地旅游机构作为发起单位,邀请全国各个湿地旅游景区、景点单位加盟,成立“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协会”,签订《集群开发、资源共享协议书》。该协会活动宗旨是促进全国湿地旅游资源的集群开发与保护,加强各个湿地旅游服务机构作为会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会员单位统一使用服务标准,统一配送、销售旅游商品,统一使用旅游服务品牌、商标标识,通过建立协会网站共用网络平台、共享媒体资源,通过协议约束力的发挥共同为湿地保护承担责任。

3.积极推进“鹤文化”成为“湿地主题文化”

当前“鹤文化”已经被确认为“齐齐哈尔的城市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是从个性化的角度对城市这一特定地域系统的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湿地也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系统,它也和城市一样,有其个性化的文化特质,我们可以把对于这一文化特质的概括,叫做“湿地主题文化”。“鹤文化”不仅具有成为“齐齐哈尔城市主题文化”的特质,同样也具有成为“湿地主题文化”的充分条件。丹顶鹤是湿地生态系统标志性的野生动物。人们看到丹顶鹤就会想到它所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出现湿地中的各种生动的景象。在湿地生态系统的野生动植物中,丹顶鹤是唯一的被人们赋予了丰富文化符号的生物。因此丹顶鹤是最有资格代表湿地生态系统视觉形象的动物。集中在其身上的丰富的生命象征意义,使它完全背负得起“湿地之魂”这一称号。丹顶鹤与湿地之间那种生命与环境的交融与相依,使“鹤文化”必然要成为“湿地的主题文化”。

为推进“鹤文化”成为“湿地主题文化”,有关方面需要将与丹顶鹤相关的元素不断地融入湿地文化当中,使人们在湿地文化中随处可见丹顶鹤的形象,了解到鹤文化的内涵。通过在中国湿地节、湿地旅游发展论坛和湿地旅游协会及其官方网站的标志设计中融入丹顶鹤的图形等一系列具体做法,使“鹤文化”作为“湿地主题文化”被各个方面认知、理解和接受。

“首届中国湿地节”的举办,将为湿地旅游集群发展创造难得的契机;“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协会”的成立,将为湿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种可行的组织形式;“鹤文化”成为“湿地主题文化”也将为我国集群化发展的湿地旅游提供主题和品牌元素。有关方面通过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将会推动扎龙湿地旅游和全国各地的湿地旅游一起走上集群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