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分析

2013-12-31刘昱君

理论观察 2013年11期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这些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带来了很多问题,留守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经济供养与生活照料。其中,生活照料通常是以较近的空间距离为基础的。子女外出务工,与家中父母的空间距离拉大,年迈的老人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研究,其次总结了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一些困境,最后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54 — 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谋求工作岗位。根据相关统计,2000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总量为7600万人,2003年跃至11390万人,2006年外出人数已经超过1.3亿。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极大地填补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缺口,为其自身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留守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彻底的转移,出于城市生活成本、户籍限制等方面的考虑,“举家迁移的仅占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20%,而其家中老人有95%以上仍然居住在农村,成为事实上的留守老人”(莫建备、曾骅、徐之顺,2008)。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由于其经济水平的制约和社会保障的缺乏,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更具有脆弱性和风险性。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福祉,也关系到农村家庭的维系及和谐发展。

一、文献回顾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现象,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心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流这一事件的本身,众多学者聚焦于迁移的形式和特征及其影响这一现象的制度和社会背景上,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其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则一直被忽视。国内学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这一问题真正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则发生在近十年。纵观国内学术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调查的样本规模大小不一,大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经济供养情况、养老困境及对策、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关系、社会支持网络、幸福影响因素等问题(陈铁铮,2009;雷敏,2012;杨莉,2012;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2012;郭源,2011;赵佳容、谢燕兵,2012),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除了一些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以外,一般以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形式出现(芦明辉,2012;贺聪志,叶敬忠,2009;卓瑛,2006)。

研究的切入视角较为广泛,早期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但近几年来已拓展到了心理学、人口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逐渐拓展到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对生产力的影响方面。诸如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适应策略(刘瑞芳、钟瑶,2008),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析留守老人的养老机制(洪业应,2008)等等。

大量的实证研究与较为广泛的研究视角真实呈现了我国某些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但目前国内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漏,比如说,实证研究的范围较局限,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仍显得较为宏观,另外,由于国内的研究多为静态研究,缺乏跟踪调查和纵向比较,往往以某一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及特征来代表所有留守老人,因而提出的对策有“万金油”之嫌。

具体来说,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这两个大的方面。本文将立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这一较微观的层面,分析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对生活照料的需求逐渐增强。而在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子女通常承担着照料老人生活的义务与责任。子女外出务工将导致家庭结构简化,可以提供照料的人数减少;家庭成员提供照料的能力降低,老人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女性的外出导致家庭失去了潜在的照料者等,使得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人身安全和医疗保健等方面可得到的照料减少,日常家务劳动、农业劳动及隔代监护(孙辈的照顾与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增大。另外,子女的外出扩大了与老人之间的代沟,留守老人往往会有一种孤独感。在我国,由于正式的照料体系尚不完善,现有体制下的绝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对留守老人的生活帮扶作用都十分有限;公办的老人院数目稀少,且大多数只面向那些“三无”老人,因而对于家庭照料质量下降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他们也很难获得制度上的补偿。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何以可能?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能以科学的方法,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处于困境中的人群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 提高他们应付困难的能力,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社会工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道主义的施舍,而是通过给予受助者有尊严的帮助,“来修复并且完善受助者因为资源缺失或社会与经济不公正而没有发挥出来的社会功能”(游秀钦,2008), 帮助受助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科学地整合社会老年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积极地网罗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以推行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政策或帮助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仝利民,2006:3)。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中去,以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来帮助留守老人,让他们也能公平地、有尊严地分享曾经为之付出过贡献的社会的资源。

老年社会工作若能介入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则可以发挥预防、恢复、发展及支持的功能,预防和减缓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的衰退,恢复及提升老年人受损的社会功能,帮助老年人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以及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并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何以可为?

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主要可以从宏观和围观两个层次发挥功效:

1.宏观方面,社会工作者应以老人所在的社区作为开展活动的“根据地”。对于农村的老人来说,社区是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社区里有其亲人、朋友等,社区的文化和传统是其所熟悉的,这一切构成了农村老人的重要的支持系统。子女外出打工,弱化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照料功能,在社会照料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社区是留守老人处于生活照料的困境时,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成本最小的资源系统。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洞察力及亲和力,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相关领导部门及大众传媒,在社区内定期进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宣传教育,让村民们了解留守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存在的一些困境,加强村民对留守老人的责任感,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风尚成为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留守老人集中起来,形成互助小组,开展团体工作,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从而达到资源的互补及整合;再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建立留守老人帮扶队伍,敦促村子里劳动力富余的家庭与留守老人结成服务对子,通过转包土地的形式承包留守老人耕种的土地,帮助老人减少生产负担,定期进行评比及表彰,保持这些家庭的积极性;促进地区中学的青年志愿者与留守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最后,社会工作者应牵头促进留守老人支持网络的建立及完善,动员及整合整个社区的资源,比如组织培训, 提升留守老人自身应对生活安全和照料的能力;协助成立治安巡逻队,为留守老人排除安全隐患;协助成立老人健康服务站,方便老年人看病买药;开通外出务工的子女与老人的专门通话热线,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络等等。

另外,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一些实际的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林芳璐,2010),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意见,使政府的福利政策及相关机构的服务能更贴近留守老人的需求,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

2.微观方面,社会工作者可直接参与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专业伦理和工作守则,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包括有关老年学的知识和照料老人的技巧)帮助个体老人及其家庭。首先,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不同个体,社会工作者可以评估他们的具体需求,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家访,社会工作者可以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建立留守老人档案,定期上门探看,积极联系某些社会资源解决老人生活方面的困难,如通过与非盈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使他们得到优惠甚至免费的服务;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留守老人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再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对老人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增强老人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的再发展,使老人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生活中去,与其他老人互帮互助,实现自身价值; 另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地开展小组工作,将一定范围内的留守老人集合起来,让大家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倾诉生活中的痛苦,互相学习解决各种困难的经验,最后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帮助留守老人坦然地面对困境,了解应对困难的渠道和方式。

针对存在留守老人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他们的距离较近的亲属,增进老人与亲属之间的联系,从亲属中帮助老人寻找生活照料的资源;针对外出务工的子女,社会工作者可以搭建一个便利快捷的交流平台,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促进子女与老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在外出务工的子女返乡期间,组织他们学习老年护理、疾病预防等知识,提高他们对父母的关怀度。

五、结论与讨论

大量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境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拉大了与家中父母的空间距离,使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以近距离为基础的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因此遭遇很大的危机。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老人无法公平公正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前提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境恰恰给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渠道。本文总结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的一些困境,进而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老年社会工作可以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发挥功效,提升留守老人自身能力及生活质量。

当然,由于目前我国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期,无论是宏观的政策及制度建设、还是微观的实务操作领域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完善社会工作者队伍,我们期待,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成熟,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境能得到妥善解决。

〔参 考 文 献〕

〔1〕莫建备,曾骅,徐之顺.融合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16 城市农民工调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09,(08).

〔3〕雷敏.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状况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第40卷,2012,(19).

〔4〕杨莉.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新城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06).

〔5〕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关系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6〕郭源.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分析——基于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的调查〔J〕.前沿,2011,(09).

〔7〕赵佳容,谢燕兵.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攸县179名农村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8〕芦明辉.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概述〔J〕.社会福利,2012,(05).

〔9〕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0〕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J〕.农业考古,2006,(06).

〔11〕刘瑞芳,钟瑶.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适应策略——一种生态学的视角〔J〕.沧桑,2008,(05).

〔12〕洪业应.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工作,2008,(07).

〔13〕李振堂.农村社区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方略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04).

〔14〕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

〔15〕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2007,(09).

〔16〕贺聪志,安苗.发展话语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之“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7〕邹伟贤.浅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J〕.社会工作,2008,(07)下.

〔18〕林芳璐.老年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0,(06).

〔19〕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0〕游秀钦.空巢老人的困境对社会工作新理念的需求〔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5).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