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泽克政治教育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13-12-31刘伟
[摘 要]赫尔曼·基泽克(Giesecke Hermann)是德国政治教育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提出并逐步完善的政治教育批判法应用于德国政治教育课程中,推动了德国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大变革。加深对其理论的研究,在双向互动模式,分层教育模式,全面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可以为我们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赫尔曼·基泽克;政治教育;批判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50 — 02
基泽克政治教育批判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历经了一个艰难过程。早期基泽克认为民众应该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需要在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思维,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技能。后受学生运动的触动,社会的改造必须在法律空间允许范围内,要鼓励青少年通过非暴力的理性政治参与手段来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青少年这种政治认知、参与、改造的能力需要在政治教育中逐渐培养并成熟。这就是基泽克后来成型的“政治教育批判理论”。
一、基泽克政治教育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 政治教育应以“冲突”为主线,推动主客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基泽克认为“政治涵括可能产生争议的任何事物,是一种每每引发问题争议的大众沟通。生活中处处皆政治,它以差异与冲突的方式表达自身”;政治教育课程“要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法,它应从对政治冲突的分析出发”。〔1〕基泽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观冲突,主张政治教育应从个体教育和生活中的具体矛盾冲突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来处理个P+l1LJtAhr+Z2jSKF5fQ3JaDnMZjzv4LV6ewT2Ckrb8=体冲突带来的厌恶感;另一方面强调客观的冲突,即将个人的冲突放在宏观的政治关联中来看待,并探索政治上解决冲突的方法。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冲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政治改造能力。
基泽克对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政治课程设计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诠释,由于社会的不公正、公平,自我利益受到侵害,冲突产生→结合具体政治环境对冲突进行分析→在整体社会关联脉络中相对化自己的利益→以政治的方式追求自我的政治夙愿→持续追求个人参与共同决定的可能性→为达成个人政治利益而与某个团体、组织或阶级团结一致→陈述、宣传自我利益甚至公共利益,抗拒其他理念,追求自我或是公共的意识形态→结合历史经验,形成政治判断,采取政治行动→利用现有法律,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利用合法化权利,并进一步争取权利→个人没有来自外在的剥削压迫,没有外在焦虑,人性尊严得到提高。〔2〕基泽克的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开拓了政治教育的新的实践路径,为青年的冲突分析提供了客观的判定准则,也为青少年政治行为设定了价值观念上的指引。
(二)政治教育应坚持政治批判理论知识和政治参与技能并重
1967年学生运动的爆发使基泽克不再只强调客观的重大政治冲突如何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重点放在如何使青少年培养非暴力的理性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改造能力,以及如何使客观的冲突成为青少年可以经历的事件,这促使他开始了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方向转变。
基泽克认为,政治教育及课程应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行动训练,使其能够运用基本的法律文件,以便必要时在实际的容许范围内察觉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了侵犯;能够将讨论结构化,并且引导讨论,将结论记录下来;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赢取同伴,寻求同志共同实现目标;能够区分对手和朋友,为了自己的利益及兴趣,将对手减少到最少;能够有效的将个人的政治判断及要求用口头报告或传单的方式陈述。〔3〕从基泽克的实际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熟练运用政治参与的技能,首先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是培养提高政治参与技能的基础。然而知识是死的,如果不能将各科知识加以融合运用,知识在我们头脑终究是教条。因此还要将理论升华到能力,在反复的实际训练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独立思考、辩证批判、团结他人、合法表达自己的利益、改造社会等能力。
二、基泽克政治教育批判法的启示
基泽克的政治批判理论将教育领域等同于政治领域,将教育的目标等同于政治的目标,同时将现实中政治的改革与完善的重大任务主要让教育来承担,意图利用教育手段改变社会不民主,这就凌驾了教育学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双向互动,分层教育,全面人才培养等教育模式方法方面,仍然可以为我们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调的双向互动模式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最常见的形式是“灌输”,灌输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它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普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个人能力、习惯和爱好等差异,使得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反过来也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增强,所以也一直被教育界所诟病。
从上文基泽克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发现特别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分析内心的冲突带来的厌恶感和压力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研究,为学生创造展示优秀研究结果的平台。另一方面,保证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辨证务实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泽克认为“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应该被调动来解释、分析当前的冲突,使学生能针对每个情境采取政治行动”〔4〕,教师主导作用是为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服务的,学生最终要培养出一种独立判断,自主决定的能力,要先学会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再学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在实践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只有不断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调的双向互动模式,最终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立足微观与分析宏观相结合的分层教育模式
检验一种教育模式是否合格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从心灵深处去接受传授的理论,并自觉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的社会实践的改造之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注重教育过程的探索,而对于教育效果的分析却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使得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目的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基泽克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如何有效地将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从微观深入探寻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现实中困扰学生的就业问题、学业问题、交往问题、婚恋问题等冲突为出发点,联系到现实中具体的政治环境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就业难问题,什么样的政治社会环境导致这种状况,在解决问题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就业?在这种分析批判中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利益与国家的政策紧密连接,淡化学生小民无能为力的麻木感,唤醒其公民意识。其次,立足生活探索如何以政治的方式追求自我问题的解决和价值的实现。现实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合乎理法合乎道德的手段,利用哪些政治资源来团结相关利益群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讨一套高效可行的问题解决路径,重燃学生对于完善政治改革建言献策的希望,减轻其根深蒂固的受剥削压迫的焦虑心理,真正使学生感觉到有尊严地活着。最后,把握宏观引导舆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树立正确而独立的政治价值念,进而利用网络等媒体手段扩大自身政治理念的影响力,赢得人们的关注和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推动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落实。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关键要立足我国政治社会的现实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政治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有张力的批判,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熟练对所学技能的运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全面培养方式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能否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及在工作中面对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则往往被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而并非教育的功能。基泽克在设计课程时坚持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统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能力。
基泽克认为能力是以知识作为基础和载体,知识需要运用和升华到能力层次,能力是结构化、程序化或概括化的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全面培养模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计要树立批判性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结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自身要坚持辩证批判的理念,针对学生现实中面对的困惑,辩证的分析社会政治的现实状况,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自由批判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参与到政治生活的评价中,正确的表达自身的政治主张,最终提高处理复杂政治社会问题的能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中还要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这两方面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要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形式,保证学生在学到知识的时候,同时也加强锻炼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能力、识别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这种教学体系使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渗透,进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基泽克的政治教育批判理论作为推动德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对于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对于国外思想的借鉴,我们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还应探索制度化的模式,进而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Giesecke,Hermann.Didaktik der politischen Bildung〔M〕.München:Juventa.1965:119.
〔2〕〔3〕〔4〕 Giesecke,Hermann.Didaktik der politischen Bildung〔M〕.NeueAusgabe.München: Juventa.1972:156--158,177,591.
〔5〕傅安洲,阮一帆,彭涛.德国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55.
〔6〕李战胜,傅安洲,阮一帆.赫尔曼·基泽克政治教育批判理论史评述〔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1,(11).
〔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