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政府信任危机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3-12-31李超

理论观察 2013年11期

[摘 要]公民对政府的了解与认知和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来临,公民权利意识、参政意识不断觉醒,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并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公民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政府原在合理范围内的某些不当行为在这个信息时代下被放大、被激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府信任危机。如何应对挑战重建政府信任?首先应秉承“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内在力量,运用文化手段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进行政府信任重建;再次,还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政府信任重建的有序进行,架起公民与政府之间信任的桥梁。

[关键词]政府信任;信任危机;政府信任重建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30 — 02

信任危机,从来都是一个敏感却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信任危机更是在整个社会信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以政治学视角,围绕中国政府信任现状展开讨论,初步界定政府信任的内涵,并结合我国一定范围内政府信任危机的表现,探讨导致我国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减缓这种危机的产生、增强政府信任。

一、有关政府信任危机的相关概念解析

当前,政府信任和政府信任危机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广为各界学者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政府信任,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学术界对于政府信任内涵界定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部分学者认为,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心里预期和评价态度,它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①有学者认为,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对政府结构和政治制度的一种信任,信任政府能够按照自己的心里预期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相信政府机构会以某种制度的方式实践其行政职能和义务②,以提供民众所需要的各种权利与服务;也有学者依据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认为政府信任指公民由于对政府的依赖和信任而授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某些利益问题上的自由决定权,同时也承担因这种授权gHsQqv6EzGowidScnfDz4r4F6Y+F4R9EauuCB4MNJjs=可能造成某种伤害风险。更有学者言简意赅的列出公式,认为政府信任度等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的期望值之比。

总而言之,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公众和社会组织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此外,政府信任包含政府与公众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政府组织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政府组织内部的信任关系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就是内部信任问题。

二、我国政府信任现状分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之初,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政府一直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享有民众较高的政府信任。但政府在应对和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受传统文化心理和现实社会治理方式的制约,及公民日益高涨的权利意识和参政意识,使得我国公民对政府行为的期望值增高、对政府的一些不当行为容忍度下降,进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普遍质疑与不信任,致使政府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此外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较欧美等国家的直接民主性弱,且受自身体制内某些尚不完善之处所限,加剧了这种政府信任危机的扩散。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6-200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4分,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但仍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③就是说部分公众已经对地方政府产生不信任,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政府信任危机。

政府信任危机是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产生裂痕、不和谐的一种状态,是政府不能履行对社会的承诺,不能满足民众迫切需求或不能回应公民的期待和反馈,而无法获得甚至失去公众的信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政府一直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公众却认为干部队伍腐败现象仍然很严重。另一方面,政府一直在加强法治建设,公众却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如2003年孙志刚案件、周正毅案件、躲猫猫案件等,以及一些企业家出走等一系列的事情使公众认为政府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其后果是每当官民发生矛盾时,民众容易不分是非,一概认为政府是错的,政府信任危机就出现了。随着政府不断地公布真相,公众却愈来愈不相信真相了。例如:2009年5月7日飙车撞死浙大毕业生谭卓的杭州富家子弟胡斌,在公检法验明正身、接受法庭审讯过程中,民众仍怀疑上法庭受审的是“替身”,而且到现在为止,网上还经常出现已经提前释放的假新闻。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就是一名普通的酒店厨师自杀跳楼身亡引起的,却因为群众不相信政府所做出的解释演变为群体性事件,造成多人伤亡。

三、出现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政府信任度的高低与民众对于政府的认知,以及对于政府整体运作的公共期望这两个因素有直接关系。政府信任的良性循环导致高度的政府信任,政府信任的恶性循坏导致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会对整个政治系统运作产生消极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深入分析政府信任产生的原因有助于社会稳定、政治发展。通常来说,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在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通过特定的事件反映出来。如经济下降、政治丑闻、生态环境恶化等等。①

理论上讲,政府信任产生问题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制度、文化和过程三者无法给政府提供产生信任的资源。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公民对政府监督和参与事务管理的能力和可能也随之增强,使得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值呈现出一种日趋增高的趋向。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信息时代已悄然来临,这就为我国公民监督和评价政府决策与行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为政府信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一)执政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贯彻

从执政理念上看,是执政为民思想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官员的升迁是由上级决定的,也就造成了我们的官员“唯上是从”,只顾“上”,不顾“下”。同时,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具有自利性的本性,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公正地行使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履行社会职责,增进社会福利,反而在某些问题上与民争利,如征地、拆迁等,严重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不健全

从制度层面上看,是由一系列与行政体制有关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的。如: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不科学、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政府用人机制不科学等问题。如:“带病提拔”、“免职复出”等。再者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最典型的表现是政绩观唯GDP论。还有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致使腐败比较严重,使得某些领导干部在台上做廉政反腐报告,下台就被双规。种种制度层面上一些不健全的现象,严重辜负了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三)忽视文化的内在作用

从文化层面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政府没有很好地运用思想和文化手段塑造和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以使他们能够认可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从而自愿服从国家的控制和管理②。却因我们对文化内在作用的忽视,宣传手段和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使意识形态打造出来的政府形象大打折扣。

另外,从过程层面来讲,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主要来源于过程机制。公众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政府不能够按照自己的心理预期来实现自己利益导致了政府信任危机。一方面,转型期相关制度不完善、权力滥用、利益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由于民众长期根据自己固有的经验甚至偏见来判断是否能信任政府,时间一长,民众自然就形成了这种不信任的“思维定式”。 加之政府对有关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到位伤害了公众对公权力的感情,弱化了公民对公职人员的依赖和信任,导致政府信任危机加剧。

四、消除政府信任危机的对策思考

政府信任作为政府所拥有的一种软实力,是政府维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号召力与重要精神力量。对政府信任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缓解已经产生的信任危机,其次要防范可能导致不信任结果的政治行为。

从宏观上说,加强公民的政府信任,一方面在决策层面上要积极吸取民意,坚决制定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期望值的决策,以获得民众长久的支持和人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增加民众公共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参与型政府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已做出的决策或承诺要坚定的贯彻落实,以不辜负民众对政府的期望、支持与配合;再者是一定要完善决策机制改革、减少政府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并坚决对危害公众对政府信任的行为追究责任、依法严惩。

从微观上说,对政府信任危机最为迫切且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是制度上的建立健全。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则是制度建设对其进行约束和监督。例如可以考虑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信息公开法”、“行政组织和编制法”等相关法律制度。以解决权力过于集中、行政信息不透明、腐败滋生等问题。

政府信任作为一种社会稀缺资源,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民主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建构稳固的政府信任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政府,要使政府与民众之间保持高信任度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及问责和纠错制度,勇于迎接政府信任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共同建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稳固、和谐、合理的信任关系。

〔参 考 文 献〕

〔1〕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 〔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洪建设,赵麟斌.政府公关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曹文宏.理性怀疑:政府信任改善的压力机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5).

〔4〕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0,(06).

〔5〕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公共危机与风险治理丛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2.

〔6〕龙海波.信用政府的建构: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的关系视角〔J〕.浙江大学,2012,(03).

〔责任编辑: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