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
2013-12-31姚俊娟
[摘 要]塑造并提升国家的良好形象,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长期目标和最主要的动因。尤其是在今天,在美国的舆论环境中,“中国威胁论”及其变种“中国风险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等等,各种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在美国还占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更要成为政府对美公共外交的根本动因之一。而且国家形象也正如约瑟夫·奈所提的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所以,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很多学者探讨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23 — 02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在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合作与交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频繁,尤其是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之间的交往与竞争更是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命运。然而在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当今时代,如何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如何塑造并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走近中国,让中国全方位走向世界?这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极具紧迫性、挑战性且是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在国际关系、对外交往和国际传播领域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面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应”。〔1〕p305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但可以推动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有优势,同时对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准确定位国家形象,是实现良好形象塑造的起点,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与美国开展友好合作、交流,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会的重要前提条件。
要想提升国家形象,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何谓“国家形象”?所谓国家形象,是着眼于人们认知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突出的是一个国家(特别是民众)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强调主题价值标准的判断。〔2〕p121国家形象又指“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传统与文化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像化张力,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国家素质的总尺度”。〔3〕P115通俗地讲,国家形象就是国外民众对国家及国家行为、成果所给予的综合评价,是一种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获取利益的战略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将巨大摩擦产生的成本降低到很小,而负面的国家形象则能使小冲突的成本放大好几倍。负面的国家形象不仅难以让其他国家相信你的意图,反而会更进一步加深它们对你的误解,原本值得赞赏的国家利益也会因为可怕的偏见而变得阴暗。〔4〕p30究竟该怎样出色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政府一直在探索。政府的努力离不开民众的助力和参与,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是所有构成这个国家的重要要素的各种形象的总和。每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独特形象。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国家形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认识超越了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狭隘思维,开始扩展到从文化、价值观到外交等广泛的领域发展本国的软实力,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的路径。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应只是单一维度的,而应该是国家战略规划上立体的长期构建。软实力影响国家形象,危机传播水平制约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在历史积淀和时代创新中又作用于国家形象。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团体和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尤其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国家形象塑造呼唤一种能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管理、全民参与相结合的创新思维的出现。因此,尽一切可能改善、提高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公共外交恰巧成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最有力的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美国一落千丈,“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时沉时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刘康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今天基本上是由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来塑造8o1bxCdssKBdsHWMxf7WNQ==的。……基本上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了的形象。”①中国学者王晓德在其著作《美国文化与外交》中写道:“美国媒体一向标榜‘客观公正’,但很少从正面报道中国,相反则对中国进行恶意中伤、歪曲、丑化或‘妖魔化’。只要稍微浏览一下美国各大报刊,就会发现美国社会强烈的反共情绪在舆论上暴露无遗。” 〔5〕p395以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2000年到2003年三年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倾向为例,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如下列表格所示:
表1《纽约时报》3年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倾向
(数据来源:《镜像中国》〔6〕(p6))
表 2《时代》周刊中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各要素的倾向性
(数据来源:《镜像中国》 〔6〕(p65-66))
从表1《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对中国社会反映最多的是经济、外交、人权和政治四个方面。通过上面表格对2000年到2003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方面的报道做出统计,可以发现在这三年中,关于政治、外交、人权、社会法律、环境、医疗卫生、灾难等方面的报道,负面的新闻远远多于正面新闻,由此形成的国家形象也是以负面为主。而在表2《时代》周刊涉及的中国的报道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关注的方面从政治为主扩展到经济、体育、科技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其中绝大部分在《时代》周刊的评价都是负面性的,尤其是在军事和灾难两个方面,几乎受到的都是无一例外的负面评价。
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会时常受到美国媒体的扭曲和反华势力的肆意攻击,美国的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对其他国家都造成一些冲击。国际上的许多媒体,它们不深究CNN、NBC、《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否属实,只要消息来源是美国媒体,就予以转播、转载。〔7〕p38因此,中国必须针对这些报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美国公众能够接受的公共外交方式对这种扭曲和渲染进行澄清,逐步改善自己的国家形象。
尤其是近年,我国出现的“藏独”、“疆独”、“台独”以及国内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西方媒体更是将其调唆和放大,使中国在海外的形象面临着危机。这种关于形象的问题就会直接或间接促使美国等西方民意推动其政府做出决策。比如美国三番五次地高调干涉中国事务,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其国会这一民意宣泄场的压力。种种现象表明,中国需要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已刻不容缓,中国必须学会表达自己,如果自己不去表达,必然就会被别人表达;中国自己的问题只能由自己主动说清楚,才能让美国等国外民众和政府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因为在今天,向世界展示、宣传并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与国际交往、提升综合国力、全面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迅速发展兴盛的大国,向世界宣示中国和平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的重要步骤。在这个前提下,认清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现状和定位,分析制约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和因素,探寻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异同与差距,探索出切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国家形象塑造及国际传播的战略、策略,就显得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正是中国推行对美公共外交的一大动因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05.
〔2〕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1.
〔3〕王家福,徐 萍.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4〕〔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0.
〔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95.
〔6〕刘继南,何辉,等.镜像中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6,65—66.
〔7〕周新华.当前美国新闻媒体对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1999,(02):37—39.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