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新探

2013-12-31何刚晴

理论观察 2013年11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从人的本质出发,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主体;从劳动异化入手,批判了世俗运动的经验主体。马克思主义重构主体性,以启蒙思想家卢梭、狄德罗等思想为资源,提出了感性主体的全面发展是解决人的异化等问题的必要手段,从现代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是以感性为哲学核心的审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以人在历史的实践中建立起真正属于人的自由王国为终极目标,解决感性主体和理性主体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自由。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11 — 02

现代性的统一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学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那就是欧洲由古典社会向现代世俗国家转型以来,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政治、科技、艺术、道德等各方面相对独立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人在失去彼岸世界神性关怀后重新乞求终极意义;这个背景也就是现代性。

现代性概念涉及范围广泛,但却具有共同的本质倾向,它意味着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在认知、制度和心性等三大领域中与古典文化的决裂,是具有与古代社会不同的新式的生存样式和品质:

“古代”与“现代”构成了一种生存型的张力,这种张力首先不是一种年代学的时间对比,而是生存样式和品质的对比造成的。“现代”所蕴含的是生存型的时间,带有在体性的意涵,表明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与过去的生存品质和样式构成紧张关系。 〔1〕(p63)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被称为“现代结构”,那么,“现代结构”的统一性基础原则是什么?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支撑点是什么?西方古典社会的基础性原则是神学原则,造成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点在于人从神的附庸下独立,也即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以文艺复兴作为开端的“世俗化运动”,在主客体分裂的思想方式下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将人的主体性理解为人对于外部现实事务中的能动性,更多的表现为主体对外界的认识、改造、征服。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了这种主客之下的主体性,认为在经验层次上的主体仍然属于现象界,而认为本体论中的人的自由,必须通过内在的、精神的自我确立。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主体性就是世俗化中的经验主体和康德等的精神主体。康德的知、情、意三分和他对人的理性地位的确立之后,西方文化开始分裂为对应于真、善、美的科学、道德和艺术三大领域,“现代结构”才开始向各自的方向迈进。

这也表明,古典社会的上帝、神权、先验等外在于主体的超验性原则在“现代结构”下崩溃,现代性确立的准则就是此岸世界的自我主体性。

主体性的双面确证

主体性内部有另外一层关系,人的主体性自我确正内含着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理性主体和感性主体。从逻辑角度看,现代性从一开始便应该出现这种矛盾的特性,而事实上从启蒙运动开始这种矛盾就一直隐含地存在着:笛卡儿、伏尔泰强调的是理性主体,卢梭强调的是感性主体。理性高扬是启蒙的特征没有问题,关键是感性诉求似乎成了启蒙的一个盲点。

从分析启蒙思想家入手,也许可以揭开这个盲点。卢梭的社会理论出发点在于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怜悯心”,“先于一切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感动就是这样;自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就是这样,即是最坏的风俗也不能把它们毁灭。”〔2〕(p100)卢梭认为人类先于理性存在有两个原理:一是个体保存,二是族类的同情共感。可见卢梭将感性作为本体考虑,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推测道:“嗣后,理性由于继续不断的发展,终于达到了窒息天性的程度,那时候,便不得不把这类规则重新建立在别的基础上面了。”〔3〕(p67)在批评曼德维尔的诗歌时更是指出:“曼德维尔已经感觉到,如果自然不赋予人们以怜悯心作为理性的支柱,则人们尽管具有一切的道德,也不过是一些怪物而已;曼德维尔没有看到,人们所能具有而为他所否认的一切社会美德正是从这种性质中产生出来的。”〔4〕(p101)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早已感觉到理性与感性的紧张关系,而由于启蒙运动之初,理性的精神力量更能表现出消除愚昧、狭隘,反抗神学统治,相信自我可以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等等,也就是在反宗教、反神学、反权威思想的统一性中模糊了现代性中内在的矛盾。所以,现代性就变成了人的理性主体高扬,而当这种启蒙倒退为神话学,或者说启蒙神化的世俗化时,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如科技工具理性本体化、商品关系狭隘化、环境污染、人文精神丧失等就成了主体性原则的另一极——感性(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主要对象,这种批判功能的产生可以认为是启蒙历史进程中一个附带品,但由此说审美现代性是对理性高扬后产生后果的反思、批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感性主体的诉求也是现代性本身推进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在社会“脱魅”以后的必然追求:世俗社会否定神义论,导致社会制度层面理性化和个体心性层面的此岸化。俗化社会中,此岸感与主体性的生存感相同,感性作为个体心性层面的表达和社会合理性在制度层面的表达一样都是现代性的内容:均要删除古典基督教的彼岸世界对此案世界的管辖权。现代性在这个方面的推进十分热烈,卢梭、尼采、浪漫主义运动、海德格尔、福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本质上均没有逃脱为感性正名的困惑。

马克思主义重构主体性

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置身于这个背景之中,便会清楚的发现,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而在现代性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之上,马克思并没有脱离这一点,或者说马克思正是要解决主体性两个层次的内容。

“世俗化运动”中的主体性是人类凭借理性对外部事物的占有和改造,具有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点;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是确立人的内在精神自由,具有超越一切外部活动的特点。马克思实践主体的提出可以认为是对上述正反两面的重构。

具有主体性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前提,是人之为人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人的本质问题,所以主体性的规定性必须要到人的本质中去寻找。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的三个层次,首先,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据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人则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它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人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认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却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5〕 (p57)

那么马克思说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体是指什么?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 〔6〕 (p58)

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显然,马克思认为情感是作为族类存在的人的属性,这一点恰与卢梭强调的人类“共同情感”相吻合。马克思为人的感性主体所作的申辩,延续了卢梭为感性被遮蔽而呼号呐喊的进程,这是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感性这一面积极推进的重要一步,也是审美现代性攻击历史现代性的合理内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因此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层次:“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马克思论证了在传统哲学家和常识看来是自然产物的人的五官感觉,实际上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在马克思那里,没有抽象的社会,只有具体的社会,即处于一定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的社会。由此,马克思批判了以往抽象的人的主体,主体性原则发展到马克思这里赋予了新的社会历史的内涵。回到现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世俗运动”的主体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这就是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矛盾只有通过实践来解决,在物质技术层面上就是劳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后,“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否会重新陷入资产阶级的异化之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要避免的。应该说从劳动实践一开始,就具有了异化的性质,因为马克思主义设想的自由劳动是一种目的,而不是生存的手段,不能全面占有劳动本质,就是异化劳动。在现实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艺术是“自由的精神生产”,所以,艺术领域在马克思主义中是率先实现自由劳动的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不同于世俗化运动中主客体对立关系。

实践具有双向的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充分说明了人作为实践主体不仅改变客观自然,而且带着自己的意志创造环境,反过来也受环境的影响,实践沟通了人的价值目标与物的客观规定。所以现实世界的物已经“人化”,这就是“自然的人化”,反过来,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意志附加到了客体世界中,这就是“主体的物化”。新唯物主义有着主客体双向运动的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主客体统一的真正基础是人的自由的实现,实践主体也只有在人真正自由的前提下才能确立,只有在占有了自己全部本质的前提下才能确立。此时的实践主体才是人的真正主体性的确立。

结 语

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偏离了人的解放的终极目的,人成为了手段而不是目的。马克思主义从人的本质出发,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主体,从劳动异化入手,批判了世俗运动的经验主体,以人在历史的实践中建立起真正属于人的自由王国为终极目标,将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占有和真正自由的获得解决感性主体和理性的矛盾,树立起真正的主体性的自由和解放。

〔参 考 文 献〕

〔1〕 刘小枫.现代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 〔3〕 〔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