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3-12-31唐善梅

理论观察 2013年11期

[摘 要]过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过程中“不在场”;现在,从西方的“出场”到经过中国化的历程,一批学者的努力使其在中国学界已经开花结果;未来,经过一代代学人的批判创新,马克思人学思想将不断焕发生命力,在追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过去;现在;未来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08 — 03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学说都要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忽视,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有的却经久不衰,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后人关注、争论、解释和修正的焦点。〔1〕被西方媒体数次评为“千年伟大思想家”的马克思的学说会经历怎样的命运呢?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大多数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是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但是,马克思的学说不是这样,它遭受了批判,但它又复活了,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复活了。〔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把20世纪30年代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的“早期著作热”称为“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3〕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会“复活”和“第二次降世”,这不得不引起理论研究者的关注。这里面不能绕开的就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它为什么造成了“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马克思第一次降世时它在哪里?这些思想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还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个意义?为什么“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讨论其他问题的价值基础。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传播历程。

一、 马克思人学的过去——传播中的“不在场”

早在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家们在解释、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时就把人学理论给忽视了,侧重宣传具有实证性质的社会历史学说和经济学说,以至于把马恩学说曲解为“社会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理论上不够成熟,甚至连倍倍尔、拉法格和梅林等人都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他们关注的多是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决定论这些主题,价值方面的主题则从他们的理论中消失了。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我们如何领悟观察到的事实也取决于我们所戴的理论眼镜。”〔4〕显然他们不具备马克思身上的人道主义底蕴。

到了列宁斯大林阶段,虽然列宁在理论上研究了人的解放、人格、个人利益、人和人的关系等人的问题〔5〕,但在斯大林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革命斗争,人们更多地关心斗争的手段,而对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个人解放和幸福忽略不计。马克思的经典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 年发表后,立即在西方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其重要启示就是该书对于人的问题的重视。与之形6f1e579f010a80e50af2dec5616f1033成鲜明对比的是,该书并未引起当时苏联理论界的注意。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指责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上的空场。与之相随的是,当时的苏联发动了三次针锋相对的理论批判。〔6〕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阻碍了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全面理解。约夫楚克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原则之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其内容遭到斯大林关于苏联普通劳动者是强大国家机器的一颗普通的‘螺丝钉’的错误观点的歪曲。”〔7〕

至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是阶级斗争、国家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被我们认为这就是马克思学说的根本内容。文革时,曾有这么一句十分流行的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有了这个道理,于是就革命、就造反、就干社会主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研究中,曾一度轻视或排斥对人和人道主义问题的研究,更谈不上去考虑马克思学说中是否存在关于人的专门而系统的理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在沿袭苏联的理论模式,凡是讲到人道主义和人性都要加上否定性修饰词语,基本上是政治意义的定性,缺乏学理上的探究,因而并未真正关注人的问题。〔8〕马克思人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前苏联和我国处于“不在场”状态。

二、 马克6426a2b51de3bf40eb43a13ab909b411思人学的现在——从西方“出场”到中国化

这里的“过去”和“现在”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界限划分的,在西方和中国之间有着时间上的交叉。这里的现在指的是马克思人学开始被发现、重视、研究。时间上中西方相差了50多年。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就掀起了马克思人学的研究高潮,我国到80年代才可以进入理论禁区的破冰阶段,开始探讨人性等问题。

1924年,欧洲革命高潮结束,西欧的革命从此走入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等开始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心理、理论上准备不足,“阶级意识”不成熟,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和实证化了。他们从哲学上向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提出挑战,提出弄清马克思人学思想,以此来驳斥对方对马克思的歪曲。〔9〕萨特、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等人还批判了苏联教条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指出其忽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成一种辩护体系,成为一种为政党做注解的附庸。他们批判道,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不再是表述真理的学说,不再是关心人的学说,而是成了人人必须接受的教条主义信条。〔10〕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批判对这些思想家们起到了解放思想作用。

20世纪30年代以后,解释、发展和补充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活动的一个主题。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和迈耶尔等人对马克思人学作黑格尔主义解释,认为马克思的人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内容上都继承了黑格尔的传统,马克思人学中的“异化概念”就来自于黑格尔,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学说、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是一个过程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人学的基础和精髓。〔11〕萨特、列斐伏尔和蒂尔等认为马克思的人学同存在主义一样,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强调人的存在取决于人自己的决定,反对马克思人学中的经济决定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用新弗洛伊德主义来揭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同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糅合在一起,把马克思人学中所阐述的异化这种现象,解释为弗洛伊德论述过的“心理病态”,认为异化是人对世界的“消极被动的体验”(弗洛姆),把“人的本能解放”作为“整个世界获得解放的起点”(马尔库塞)等等。新实用主义者胡克在《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中强调马克思人学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进化和活动”。法国的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角度认为马克思人学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不是一种理论认识。〔12〕

西方学者不仅仅从各个学派角度解释马克思人学,还要“发展”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学说是19世纪时代精神的产物,它不能完全用来分析和回答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新问题,它的一些理论已经过时了。阿尔都塞指出:像马克思这些“过去在未知领域里的先辈,不管他们的才能如何,毕竟是人。他们从事探索和发现,也会犹豫不决,也会犯错误,需要不断改正,也会遇到任何研究工作方面碰到的差错。因此,毫不奇怪的是,他们的著作带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迹,包含着困难、矛盾和空白”。 〔13〕面对着人的异化、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危害、科学技术给人带来的负面作用、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危机等现实问题,他们做出了各自的理论回答。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试图以“总体性理论”、“否定辩证法”来发展马克思的人学,赖希试图以“性格解构分析学”来发展马克思人学,弗洛姆企图以“精神分析学”来发展马克思人学,列斐伏尔力图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来发展马克思人学,马尔库塞则试图以“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发展马克思人学。〔14〕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资产阶级人学有其可取之处,它的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映,可以和马克思人学互补,以实现马克思人学的“现代化”。存在主义学派把存在主义关于个人存在、主观自我意识的否定性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补充到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弗洛伊德主义学派把弗洛伊德主义关于人的本能欲望、心理结构、性格倾向和精神分析学说补充到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以探索“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黑格尔主义学派把黑格尔主义以人为主体、以自我意识的否定性为基础的主观辩证法补充到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此外,还有列斐伏尔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人学,有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用“社会批判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人学等等。〔15〕

西方学者们解释、发展和补充马克思人学的过程也愈发证明了马克思人学的影响和存在的价值。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注重,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80年代初,理论界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对苏联解读模式的颠覆,开始探讨和关注人的问题,打破了人性论禁区,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成了马克思人学研究思潮的兴起,1988 年,国内学者高清海、孟宪忠教授率先撰文探讨“人学”的问题。其《从人的研究到人学》一文,有意识地提出了“人学”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在随后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中进一步提出了类哲学理论。〔16〕黄楠森、韩庆祥、袁贵仁等一批学者对“人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都做出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但到1989年以前,学术界还没有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给予足够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990 年《人学辞典》的问世,同年北大召开的人学问题研讨会,随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发表有关哲学人学的论文达3 000 余篇,著作数十部,有代表性的黄楠森主编的《人学辞典》及孙鼎国、李中华主编的《人学大辞典》,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也为后人继续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他代表性著作有袁贵仁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韩庆祥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等,其中,黄楠森教授主编,王锐生、袁贵仁、韩民青、韩庆祥教授任副主编的《人学原理》在理论层面上集中研究、并试图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些奠基性的学者研究的目的在于把人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来建设,他们的研究都是针对这一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人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人学的基本内容、建构人学的方法论等。还有一些马克思研究的知名学者如张一兵、俞吾金、张奎良、张曙光、欧阳康等也都撰写文章进行马克思人学的相关研究。这些学者们为我们贡献了《人学的科学道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论》、《关于人的理解》等10部书组成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当代中国”丛书。在他们的努力下,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当代中国学人所接受、掌握,并成为了开展各项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工具。以“马克思人学视域下”为标题的学术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内容涉及教育目的(杨海燕,2010)、德育价值(欧飞兵,2011)、信仰教育(张中飞,2012)、交往问题(万光侠,2001)、人的尊严(张三元,201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张耀灿、曹清燕,2008)、大学生人格塑造(梁杰芳,2010)、公民教育(刘伟,2011)、辅导员队伍建设(王小平,2012)、残疾人社会保障(梁绮桃,2011)、情感教育(张中飞,2011)等等,当然更多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由于主题的相似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管窥之,可见马克思人学研究在我国正是方兴未艾。

三、 马克思人学的未来——批判创新中焕发新生

时代呼唤着与之相应的哲学意识的产生,同时,一定时代的哲学意识又必然反过来主导着该时代的基本价值取向。自觉地把现时代的哲学精神运用于该时代的社会生活变革, 这是一种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人学既然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则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人类现实存在,进而作出冷静的而非人云亦云的理解。〔17〕

时代变化向人们提出了那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什么马克思所预言的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始终没有发生?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苏联十月革命建立的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吗?有没有适合西欧发达国家争取人类解放的革命战略?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心理根源是什么?如何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根源?〔18〕这些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关心并力求从理论上去寻求解决的。

面对中国当代我们也有那么多的困惑:我们建立的是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主义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如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有哪些特色?我们当代的人存在异化吗?我们的社会还存在阶级吗?如果是阶层可以分为哪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真的像马克思曾经描述过的那样那么“自私自利”吗?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洗礼的国人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我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奴性能去除吗?当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虚伪时我们连人权意识还没有呢,马克思批判的东西我们都要批判吗?每次农民起义后建立的还是封建专制政权,中国就不能走出这个历史的怪圈吗?中国人头脑中的皇帝什么时候才能被去除?中国人怎样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学者所关心并力求解决的。

马克思人学不仅仅研究人的本质,更关注人如何摆脱异化实现解放,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状态。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就是努力的方向。关于实现的途径马克思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获得的研究资料有他的思考,面对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我们的思考。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是马克思无法预料到的。全球化与人权运动、试管婴儿、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机器人、克隆人、网络虚拟人、未来亚人类品种的出现,都会使“人”的存在和属性、本质发生前所未有的演变。〔19〕这些也不是以前的哲学家在思考人类问题时所能想象到的。马克思的个别理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注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寻求人类解放之路的科学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所谓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就是指历史主体面对人的生活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对于新的历史时代说来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看到发展中的问题,进而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和未来的超越意识,通过对人类实践不合理性的批判,达到一种新的价值理想的确立。〔20〕我们要继承他的精神,立足当代社会研究人的生存状况,剖析异化的根源,寻求中国人的解放之路。梁启超时代的一些学者们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进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少年中国国民性改革方案”,提出了“新民人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梁启超时代的清朝,今天的中国人又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格呢?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人学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3〕〔5〕〔9〕〔10〕〔11〕〔12〕〔14〕〔15〕〔18〕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306,316,308,309-315,317-318,320-322,312.

〔2〕马克思:千年最伟大思想家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2/8394359.html.

〔4〕〔美〕 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2:14-15.

〔6〕〔8〕〔16〕〔19〕李莹.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三十年的回溯与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7〕贾译林,等.苏联哲学纪事〔M〕.北京:三联书店,1979:245.

〔13〕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危机〔J〕.今日马克思主义(英国),1978,(07).

〔17〕〔20〕万光侠.探求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J〕.求索,1997,(02).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