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论析

2013-12-31刘士文向鑫

理论观察 2013年11期

[摘 要]群众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语境下指称的具体对象具有差异性,导致人们对群众概念认知模糊,不知道“群众是谁”,难于把抽象的群众概念与实践中的具体群众对象相对应,致使群众路线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本文通过梳理群众概念的历史使用脉络、分析不同语境下群众概念的含义、比较群众概念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异同,力图厘清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概念的确定含义,对群众路线语义下的群众概念进行确定、明晰的阐释。群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当前群众路线中的群众应指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部门、党员所面对的一切工作对象。当然,其基本前提不言自明:反党、叛国、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敌对分子不属于群众范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05 — 03

群众是指称群体的概念,具有抽象化、群体化特征,其具体指称对象因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时期不同语境呈现出差异性。因此,有党员、干部、大众提出疑问——“谁是群众”、“群众在哪里”。但是,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理解群众史观、树立群众观点必须厘清群众概念,不知道群众是谁,必然脱离群众。因此,考证群众概念,清楚而准确认识群众群体,使抽象的概念术语、含义模糊的群众明确化、具体化,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概念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群众概念,主要指剥削者、压迫者以外的人群,他们具有推翻剥削和压迫、建设新社会的动力。恩格斯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写到:“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1〕随着历史的发展,起来推翻剥削和压迫、建设新社会的人会越来越多,所以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orOlAdqqk3Upf0diJczv6Q==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

列宁使用群众概念的含义较为宽泛。有时候他用群众概念指称跟随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人群:“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3〕695但更多情况下,他使用群众指称无产阶级群众和非无产阶级群众——一切跟随布尔什维克进行革命和建设人群,这些人群应该是劳动者。他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检验、加强的时候说:“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4〕136

毛泽东认为,群众就是真心实意拥护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是真心实意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千百万人群。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4〕毛泽东还常用人民大众、民众来指称群众。他曾对群众的具体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那末,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5〕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指称的群众内涵略有变化:“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们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6〕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概念的使用可以看出,群众首先是个政治性概念。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群称之为群众,那些敌视、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群是人民的敌人,不属群众范围。这是确定群众身份的根本标准。1918年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号)首次使用群众概念:“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是世界人类全体为一大群众”。他乐观地认为,世界全人类都会投入社会主义事业,所以都是群众范畴。第二,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社会主义革命或建设事业有不同战略、策略,不同阶级、阶层、人群的态度产生摇摆,群众概念指称的具体对象随之发生相应的具体变化。但是,确定群众身份的根本标准依然是,是否赞成、拥护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时的战略、策略和参加其行动。第三,群众主要是相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者——共产党组织、共产党员而言,党外的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事业的普通分子都是群众。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里,群众也具有阶级属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劳动大众都属群众范畴,剥削阶级不属群众范畴。但是,劳动大众中有人反叛自己所属的阶级,成为反社会主义事业的分子,就不再属于群众。

二、当前政治语境下群众概念的多义使用

现在,群众一词已经泛化使用,含义多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群众一词有三个含义:“(1)泛指人民大众;(2)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3)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当前,我们主要在三种语境下使用群众概念:

(一)党群关系语境下的群众概念。此时群众指非党员人群。例如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话:“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他指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让“全党同志”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显然,这里群众是相对于党员而言。

需要说明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界定自己政治身份时,例如履历表上填写政治面貌,分为党员、团员、其他党派、群众四种政治身份,此时的群众在广义上讲还是党群对应概念下的含义。因为共青团组织是共产党组织在青年中的组织形式,民主党派也是不同的党派组织。但我们说我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把共青团员、其他民主党派人士都包含在群众范围内。

(二)干群关系语境下的群众概念。我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担负着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常在干群对应指称中使用群众概念。此时,群众与干部相对应,指不具备干部身份、作为干部工作对象的普通人。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同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说:“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通过深入学习教育、广泛听取意见,推动深入查摆和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这两个谈话都是把领导干部和群众作为并列对应概念来使用。

此种语境下,实际工作中的群众概念必然继续发生演化:泛指一切党政群机关在做党政群工作时面临的工作对象,做这些对象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服务这些对象就是服务群众。此时的“群众”概指工作的对象,而不论其是否为干部、党员、党外人士。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此时,社会管理部门的工作者,不管他是共产党员或非共产党员、干部身份或非干部身份,他的工作对象就是他的群众;此时的工作对象亦不论其身份为共产党员或非共产党员、干部或非干部,均为受服务的群众。所以,群众概念在此时复杂化:党员原来在党群对应语境中不属于群众,但此时作为领导干部或党政部门的工作服务对象,也成为群众;某领导干部在其工作对象、下级面前,不是群众而是群众的领导者,但他在更高级的领导面前或在接受其他党政部门的工作服务时,也成了被领导或接受服务的群众。

(三)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对应语境下的群众概念。这里群众概念与英雄人物相对应,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他们不是杰出人物而默默无闻,是社会历史中的普通人,但无数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建设新社会的根本力量。群众史观下的群众概念和人民大众概念同义。例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论述历史唯物群众史观时说:“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7〕恩格斯此处使用群众概念就是指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相对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当前,无论何种语境下使用群众概念,一切拥护、支持、赞同、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群都是我们应服务和领导的群众。即使有些群众对党和政府在某些具体政策和措施上有不同意见甚至有某些情绪,也属于群众内部矛盾,不能因此把这部分人群排除在群众对象之外。任何时期,都有先进分子和落后分子,我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教育、转化、提高后进者,团结和带领绝大多数群众,实现党的伟大事业。进入新时期,出现了新社会阶层,主要是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外资从业者,绝大部分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或多或少贡献,都应纳入群众范畴。但极个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不属于群众范畴。

三、几个易混概念比较

为了更准确把握党的群众概念,需要对一些相近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文言中的“群众”,与当前我们使用的群众概念含义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群众”一词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单纯指众多的人。《史记·礼书》说:“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王安石说:“以道守成者,役使群众,泰而不为骄,宰制万物,费而不为侈……”这两处使用群众词汇都是指众多的人。但隐含有精英与群众对应的含义。因为“洋洋乎美德”者、“以道守成者”高于众人,才能“役使群众”。

(二)西方“群众理论”中的“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含义差别甚大。西方群众理论关注的是人的集群行为,主要从社会学层面使用群众概念。“在群众理论家的笔下,群众的身份特征在于: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自主的组织、没有丰满的个性等。”〔8〕从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到20世纪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埃利亚斯·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甚至到21世纪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他们对“群众”一词的使用都没有褒义。他们认为群众是心智低下、易受操纵的群氓、乌合之众。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群众概念具有与之完全不同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把从事社会进步事业的无数大众定义为群众。因此,“群众”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具有先进意义。

另外,西方集体行动理论对集体人群行为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搭便车行为”、“公地悲剧”、“众包”等现象,对集体人群行为的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集体人群的认识也有了另一种声音:兰·费雪《完美的群体:如何掌控群体智慧的力量》提出了与《乌合之众》完全相反的观念,认为只要掌握群体智慧,“乌合之众”其实是“完美的群体”。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也对大众人群做出正面评价。不过,此时他们对集体人群使用的是“群体”、“团体”、“集团”、“集体”的概念。

(三)大众、公众、民众、人民与群众概念的含义有交集也有区别。人民大众、劳动大众与人民群众是可以互换的概念,但大众和群众概念却有不同。在传播学领域,大众与小众相对应,分指文化作品、广告、宣传,是针对普遍的受众还是针对有特别需求的少数受众。在政治学领域,很少单独使用“大众”一词,偶有使用也仅指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缺乏群众概念的政治含义。

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与私人相对应。公众也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但不具备政治学意义,是指私人(或特定的企业、组织、家庭)在进行公共关系活动时所要面对的社会人群。这些人群不论其阶级、阶层,或者党员、干部、群众身份。

民众具有政治含义,与政府、领袖对应,多指政府治理下或领袖领导下的国民。普通民众经常自称为“老百姓”,意指非官员的普通人身份。

人民与群众经常联合使用,二者所指的人群具有重合性。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些对象也是群众。但是人民强调的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人民的意志即为国家的意志。

结 论

群众概念经历了历史发展和现今多义化使用,较易产生歧义。特别是文言中的群众与西方语义中的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形同而实异。因此,党的群众概念需要明确界定,才能消除不少人“群众是谁”、“到哪里找群众”的疑问。今天,作为执政党践行群众路线,在党内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把群众观作为我党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群众应指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部门、党员所面对的一切工作对象。当然,有个基本前提不言自明:反党、叛国、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敌对分子不属于群众范畴。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5—256.

〔8〕丛日云.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J〕.政法论坛,2005,(02).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