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3-12-31宋志斌刘淑蓉李政董艳英

科技资讯 2013年12期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的存在基础和发展空间不断弱化,以致钢筋混凝土正逐步淹没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24-02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视不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文化的存在基础和发展空间不断弱化,以致钢筋混凝土正逐步淹没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新农村建设工程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及作用

农村文化主要包括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农村传统文化是指在农村区域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与其相应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文娱活动的总称。我国农村传统文化脱胎于农业社会,其内涵丰富,历史积淀深厚,以其独具一格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华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1]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级形式体现,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农村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互相渗透。科学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的根本动力,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解决办法。农村传统文化不仅会加速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能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的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正确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注重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体现。

2 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自远古以来河北就是华夏族的固有领土,也一直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区域。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河北省的民间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杂技、武术、舞龙、舞狮、花灯等民间艺术,又有陶瓷、雕刻、编织、剪纸等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河北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河北省的农村文化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2.1 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衰落和消失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年纷纷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谋求新生活、新发展,而对家乡缺乏现代化气息的传统民间工艺与艺术缺少兴趣与热情,使得很多宝贵的民间艺术传承后继无人。

蔚县剪纸是河北省独具风格、享誉国内外的民间艺术。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剪纸以窗花见长,以刻代剪,色彩绚丽多彩,独具风格。然而,由于蔚县四面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交通不便,剪纸流通量有限;而且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剪纸的价值不被认可,利润较低。因此,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好在蔚县剪纸已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抢救工程之中,而且还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列。

我省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曾被几代人追捧。然而,现在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为板腔体,风格独特,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而如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网络通讯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一些特殊场合才可以看见。而且由于后继乏人,其传承面临较大危机。

河北面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在民俗佳节礼庆活动中离不了面花,形象有虎猪羊、鸡兔鸭、鸟蟾鱼虾,另有佛手寿桃石榴、枣山盘肠如意等吉祥物,并加上红枣、红豆,点上红色装饰。后来受年画、戏曲的影响,在面中加上各种色彩,做传统戏曲人物供年节玩耍。面塑艺人心灵手巧,胸有成竹,直接捏像,色彩运用不受固有色规律制约,使得小小面人光彩夺目,逗人喜爱。然而如今,由于过度无序的市场竞争以及外地游客的消费意识、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商家为了标新立异,吸引消费者眼光,完全抛弃了面人原有的文化底蕴,而制作一些低俗的人物形象,贬低了传统面人的形象和价值,进而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蔚县剪纸、唐山皮影戏和河北面人仅仅是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传统文化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正不知不觉淡出我们的视线,消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2.2 一些民俗文化逐渐失去特色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正不断改变,民俗文化也悄然褪色。以往扭秧歌、打社火、唱大戏和庙会等民俗活动是河北地区人们主要的娱乐和庆祝方式。而如今,人们在农闲或节假日时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或者是打麻将,打纸牌;在一些地区KTV、网吧等更是受到人民大众的青睐。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必然有其优点,但是民俗文化有现代化娱乐无法取代的独特之处,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3 局部生态文化面临严重考验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各地“新民居工程”建设迅速开展,一些传统建筑和自然村落格局遭到破坏[2]。有的地方甚至拆除真文物,大造假古董;有些地方,围绕名胜古迹,大兴土木,突击商业开发,破坏了古迹的原始环境和文化象征。位于秦皇岛市的山海关长古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根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城高14 m,厚7 m。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防御建筑。然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进行,在山海关古城出现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素有“天下第一关”美誉的古城格格不入,对山海关古城的历史文化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

还有一些地区,由于认识问题深度不够,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古老的龙山圣林、茂密的山林、蜿蜒的溪水泉流、古道驿站、前贤和爱国将士的陵墓遗迹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盲目拆迁改建,对传统村落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大影响。

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深,重视不够;第二,对商业利润的无限追逐,使得对生态文化保护不够;第三,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于物质文明需求强于对精神文明的诉求;第四,地方政府落实不力,规划不合理。

3 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前进的动力,是历史传承的载体。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中央的重要决定,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其内在要求。要做好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3.1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重视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队伍建设,拓宽农村文化投入渠道和投入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等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从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4]

3.2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国家“三农”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富裕程度逐年提高。引导农民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政府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鼓励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相结合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共同受益。政府应引导文化单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增强发展后劲。

3.3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重点抓住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村成立民办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创造条件,引导各地区的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自由发展。同时,扶持有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走进城市,让传统文化影响更加深广。

3.4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河北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弘扬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种市场主体前来开发,生产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形成文化产业。[5]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关键在于选准本地龙头文化,保持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及时清理那些陈旧、落后、粗俗和低劣的产品内容和形式。

3.5 加大生态文化保护力度

目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生态文化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加大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化的保护力度十分必要。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本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保护生态文化关键在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要合理得当。监管部门应该认识生态文化的重要地位,认识生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严格把关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实施。[6]保护生态文化的重点在于全民参与。作为生态文化的核心主体,应积极参与保护生态文化,不能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影响。

4 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必要,而生态文化的保护,尤为重要。重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翟建宏.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和发展[J].调研世界,2009(7):40-41.

[2]康汉起.转型社会中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 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1.

[3]王颖.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193-16196.

[4]张子荣.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索[J].前沿,2009(8):198-200.

[5]梁捍东,王晓瑞.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11,31(4):195-198.

[6]李艳,张李娜.河北省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