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巧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的研究

2013-12-31印武

科技资讯 2013年12期

摘 要:心理素质是技巧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技巧运动比赛难度加大,竞赛规则不断调整,技巧动作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技巧运动员能否取得最佳成绩,不仅是体能、技能的角逐,更是竞技状态的较量。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竞技状态优劣的重要因素,技巧运动的翻腾、平衡、抛接等动作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必须具有稳定、沉着、冷静、自控力强的心理状态。如何化解运动员心理障碍,强化心理训练调控,保持最佳心理优势,已成为挖掘运动员训练潜力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技巧运动员 心理调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19-02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并形成。心理素质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还包括认识过程和个性等内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是运动员针对竞争激烈的赛场上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对心理作出的应变调整,其心理的调适度、心理的承压力、精神的意志力等因素,直接制约并主导着技战术的发挥。运动员心理上一旦调控到适度的心理应激和稳定积极的发挥状态,便能牢牢把握赛场上的主动权。怎样才能使运动员善于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效率?将心理训练融入技战术训练,实现体能、技能与心理潜能训练三者有机结合,已成为提高技巧运动成绩的大势所趋。在奥运战略的宏观政策影响下,一度辉煌的我国技巧运动已被俄罗斯等强国远远甩在身后。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技巧运动要想再创昔日辉煌,唯有在提高难度、高度和艺术含量上下功夫,而为难度高度提供强力支撑的,便是运动员亟待提高的心理综合潜能。如何打造技巧运动员积极稳定、心智健全、处变不惊的竞技状态,常规心理训练、参赛角色定位、克服认知焦虑情绪、临场应变心理调控等因素至关重要。

1 常规心理训练要与训练同步

良好的心态制导着有效行为,技巧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从早开始,达到与体能、技能训练同步。首先,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训练中,让运动员从最初接受技巧运动项目的训练开始,就在心理影响的伴随下,本着自觉自愿、区分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步提高控制和调节个人思维、行为、认知、判断等能力。技巧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能自我控制不良心态,保持心理稳定的能力,才能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保持敏捷快速的思维反映,继而达到从善如流的技能发挥。反观那些比赛技能不错的技巧运动员,因没有养成较好的心理自控力,针对比赛中出现的不利因素,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致出现被焦虑心理和低落情绪缠绕,结果造成比赛失利。技巧运动的技术性、惊险性以及高难度性,决定了运动员必须练就沉着、冷静、稳定的心态。

技巧运动归属于技能类中的难美竞技项群项目,难与美是该项目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实践证明,技巧运动无论其动作的平衡柔韧观赏性、队员的整体协调性,还是惊险奇美的创新性,都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抓得越早,不仅会赢得主动,大面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成绩,而且能高概率地发挥出运动员应有的训练水平。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建设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可以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心理能力提高,是技巧运动员全能素质有待开掘提升的空间,有了积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为基础,运动员的训练技能才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发挥。

2 赛前调整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2.1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特征表现

技巧运动员的赛前心理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情绪波动,主要表现在心理过度紧张、认知性焦虑等心理变化,这些情绪体验对竞赛运动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情绪失度兴奋。表现为心跳骤然加速,呼吸逐渐加快,渐而造成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曾经熟练的动作变得生疏,注意力很难集中。二是赛前情绪淡漠。运动员一旦精神萎靡,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临阵出现胆怯,身体莫名其妙感到疲乏,动作拘谨不到位。特别在多人项目中,容易形成情绪连环反应。三是连锁失误效应。技巧动作的复杂多变本身给运动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所有项目都要完成一连串的成套动作,其中任何一个动作的失误,都会影响整套动作的完成。心理自控能力不强的运动员,面对自己或队友突然出现的失误,不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因分神容易形成连环失误效应。四是盲目轻敌自信。运动员过于自信,盲目轻敌,不能知己知彼,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心中弥漫着一股“躁气”。这类运动员心理准备不足,只能打“胜”不打“败”,稍遇挫折便出现惊人的“逆转”。

2.2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问题分析

赛前心里调控是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运动员应在赛前两三周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里调控。调控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因人而已增强针对性。根据运动员的性格差异、体能、技能特征以及此前的比赛表现,有针对性的地抓住易于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控,做到有的方矢,保证效果。其二,知己知彼量体裁衣。对于比赛对手,既要分析研究对手的性格,又要了解其动作特征、难度分值等,根据双方强弱优势对比,该快的以速度求胜,该精细的把握好动作质量标准。要理性确定比赛目标,确立适度而不失度的比赛动机。其三,积极应战沉着自信。走上赛场的运动员,与众目睽睽之下登台表演,其一招一式尽收观众眼底。此时运动员应把握好自信度的分寸,消极自卑则偏,盲目自信则废,只有用不变应万变的沉着冷静心态,抛却物欲名利的“杂念”,排遣各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专心致志投入到 “如入无人之境”的比赛中,能保证动作的完整性和配合的稳定性,才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比赛目标。其四,用好基础训练“诗外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巧运动员的稳定心理素质,来自长期基础训练的“诗外功夫”,应将运动员性格、气质、情感、意志、能力、扛挫力、以及音乐、文艺、人文修养等“诗外功夫”,作为重要的心理训练指标,通过长期与体能技能并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克服不良个性特征,最终达到运动员赛场上气定神闲处境不变的训练目标。

3 技巧运动员心理调控方法

3.1 个性培养提升心理素质

顽强的意志力,专注的注意力,高度的情绪控制力与心理承压力,坚定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正确的成就动机,这是中外优秀技巧运动员如出一辙的心理品质。实现达到这些标准,必须从培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素质入手。培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确立比赛动机是重要的基础。运动员的自信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均在其中。什么是运动员的个性?所谓个性,简单的说是指性格、脾气,《心理学大词典》给予的定义是:“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简而言之,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一个渴望取胜的运动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关系上, 无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培养优化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但能提高训练效能,还能提升其思维速度、灵活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

3.2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的根本在于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使意念、肢体动作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运作。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对技能、技巧、战术上的掌握和完善,而且还能提高运动感知觉和思维表象力,集中运动员注意力,增强抗干扰的能力。

3.2.1 心理调节法

主要有自我暗示放松训练、自律训练、渐进放松训练、超觉静坐等。以自我暗示放松训练为例,主要在自我暗示下,端正姿势放松到最愉快的情景之中,再配合呼吸节奏的放慢和深度加强,逐步放松身体各部位的骨骼肌,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精神疲劳的效果。

3.2.2 意象训练法

借助于语言暗示,使运动员重现过去的运动表象的一种训练方法。它直接有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它和技术训练配合运动,可以使运动通过肌肉训练提高其感觉修养,并通过念动训练来提高思维修养,从而促使其身心的高度协调统一,使训练效果成倍地提高。

3.2.3 模拟训练法。

它是在赛期临近时,通过仿照正式比赛而进行的热身赛和仿真训练,目的在于让运动员提前适应比赛场地以及周边环境,减少和杜绝容易出现的心理紧张和动作失调等现象,有目的地克服认知焦虑情绪,增强比赛的自信心。

3.3 “三力”提高是训练关键

“三力”即运动员的意志力、注意力和自制力。首先,意志力是运动员确立了奋斗目标之后,在一种自我调整的心态下,克服困难顽强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它既是技巧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取得良好比赛结果的前提条件。它包括积极训练的自觉性、顺时应势“敌变我变”的果断性和不怕挫折奋勇拼搏的坚韧性。运动员只有通过后天坚持不懈的磨练,从承受日常训练负荷做起,不断增强意志品质,才能达到激励斗志、增强信心的目的。其次是注意力训练。比较其他竞技运动而言,技巧运动对运动员的精力专注和心理定向要求更高。可以通过定向训练、表象训练、抗干扰训练等方法,以自律与自控意识加强专注力,提高注意力的控制能力,把注意力引导集中到比赛中关键的技术动作上,心无旁鹜地投入训练比赛。再次是自制力训练。自制力是运动员的自我抑制能力,其功能在于实践意志行动中能够自我约束、调整、控制情绪,指导支配比赛中的动作行为。

4 结论

技巧运动尽管是非奥竞技项目,但却包含着多种运动项目元素,它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对运动员开展心理训练,要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在提高运动员科技文化知识底蕴的同时,重点强化运动员的坚强意志与自信心、临场心理稳控与自制力的磨练。教练员要重视和加强技巧运动员的赛前的心理疏导控制,引导运动员学会从常规训练到临场竞赛的自我心理素质转化,以期形成保持技能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颜玮霞.技巧运动员心理训练初探[J].广西体育科技,1992(13):37-38.

[2]蒋光明.论新时期技巧运动员心理素质建设[J].体育科技,2010(2):92-93.

[3]刘前斌.浅论心理训练对提高技巧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4(1):56-57.

[4]徐同俭.心理学与技巧运动[J].安徽体育科技,1994(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