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教学分析
2013-12-31王艳琴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地域文化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价值,提出了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教学措施:扩大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辅助实行方言课教学、活跃地域文化教学课堂和加强地域文化能力教学。
关键词:地域文化教育 语文课程 方言课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86-01
地域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充分认识到利用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对学校教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语言修养与思想修养有机结合[1]。在教学中适当选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旨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教学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地域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的生存状态大概有两种,或者离开本土“漂泊”,或者“坚守”。本土这个概念,可以是故乡,可以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影响较大的地方,也可以是祖国。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3]。无论是漂泊者还是坚守者,如果心中拥有自己精神的“家园”,有民族文化的“根”,那么,漂泊中会有乡思,有心灵的归属和依靠;困守中也有认同,不会因为对日常生活的不满而牢骚满腹或麻木不仁[4]。地域文化教育就是让学生建立坚守与乡思的内涵,培养其健全人格,开发其高度智力,过接触代表地方智慧的地域文化,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5]。
2 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价值
高中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地域文化教育从高中生开始,让他们做有德人,做有德人,立君子品,塑造其良好品德[6]。因此,地域文化的精华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同时高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风气与精神。比如某某高中深入研究巴蜀文化,吸收巴蜀文化中的精髓,将巴蜀文化中厚德载物、和合圆融的文化性格,刚健有为、勇敢精进的文化精神,忧时济世、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愫,经世致用、注重实效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凝练概括出了“敬业、创新、勤奋、求实”的质朴校训,潜移默化地成为学校人共同的价值追求[7]。
3 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教学措施
3.1 扩大地域文化教育资源
地域文化是千古之作、永垂不朽之作,它值得学生用一生去理解、体验,用一生去感悟、回味。当前高中语文课标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此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建议列入“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比如在第21届全国书博会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展出了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黑水世居民族文化丛书》、《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和黑龙江省精品出版工程图书《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丛书》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黑龙江地域民族文化的图书。为配合这些图书的宣传和展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还专门请来了赫哲族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极具北方捕猎民族特色的鱼皮服装制作过程,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龙江地域民族文化图书相映成趣,吸引了大量读者驻足观看。
3.2 辅助实行方言课教学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本就并行不悖,二者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语言总是不断吐故纳新的,普通话的词汇在这几十年里也更加丰富了。可见,方言的纷繁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更显现出中华民族语言资源的丰富,它们都是使普通话常变常新的源头活水。正因为差异不大才容易被同化,而且这种同化更隐蔽、更潜移默化,如同温水煮青蛙。几年前,杭州不仅在电视、广播中开播了方言类节目,更是将方言教学引入了小学课堂,开设了杭州话兴趣课。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通过编辑乡土教材的方式让方言传承具备一定规范和标准,保留了方言学习和传承的适当空间和渠道畅通,做到社会传承正常化、常规化,这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我们建议电视等媒体应该适当安排一些方言节目,让方言在公共传播中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这同样有利于方言的传承和保护。而且这也是对我国的语言资源和文化发展出了一份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3.3 活跃地域文化教学课堂
学校要积极探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形式、内容和手段,以文学、音乐、书画和文化活动组织方法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文化工作课程的基本框架,组织开展“第二课堂”能力训练,综合检验文化工作课教学成果。学校要建立地方文化工作课专修室,配备先进的电脑模拟演示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高清晰度投影系统,满足了各类文化工作课程的教学。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地域文化教学课堂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许多年轻人来过课堂后,都会把学到的理念付诸于行动。讲述校园文化故事研究也成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纽带,是教师提升水平、提高能力、获得成长的途径。
3.4 加强地域文化能力教学
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出本地区优秀的作家、作品,这自然有待于本地区内部良好文化生态的建构,形成文学创作、批评竞相活跃的局面;积极尝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向其它艺术门类转换,如尝试改编优秀的文学剧本,条件好的可以创作,然后在合理的运作下,进行影视作品的拍摄。加大语文教学研究的力度,激发本地区高特等级教师对于地方文学作品的关注热情,由此形成学科优势,力争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水准的提高上获得双赢。
总之,地域文化文本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片美好的天地。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回归人之本性的教学,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1.
[3] 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节录)[J].语文学习,2009,6(2):40-42.
[4]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2.
[5]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高中出版社,2011:363-365.
[6]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高中出版社,2012:99-101.
[7] 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10: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