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

2013-12-31罗长春

科技资讯 2013年12期

摘 要: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移情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郁的教学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84-01

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对话。教师是否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揣摩出编者的意图,学生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抓住了文本的主旨,文本是否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架起一座“心灵”之桥。在这三者的对话中,情感的投入很重要,因为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感生,唱响“情”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是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的,从而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到丰硕的果实的。

如在观摩名师窦桂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的心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高超6H/qt5A2WmfWFhFJQUQeV2M78x1/s1mW1XLML//G7mI=的教学艺术所虐俘。不管是窦老师的脸部表情,还是她的语言,都可以看出她的感情在课堂上充分流露。在教学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她面带微笑,她的语言充满了自豪和欣慰,而当她教学圆明园毁灭之时,她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和忧郁,她这时的语言不再慷慨激昂,而是低沉和悲愤。整个教学中,窦老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在她的感染中时而喜悦,时而愤怒,爱国热情喷涌而出,让我觉得这似乎不是课堂,而像是一场斗志昂扬的革命志士洗礼。

在教学中,我也有较深的体验。在教学《桥》那篇课文时,我完全把自己置身于茫茫的洪水之中,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那位村支书—— 老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沉着得指挥着全村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得过着窄窄的木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节课,我真正进入了角色,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学生在我的带领来到了抗洪现场,深深感受到了文中主人公的可贵精神。后来,同事都很赞赏我在课堂上的激情。

其实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激情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学生的心灵;就像是沙漠里的一抹绿,激发学生抒发的欲望。不过,光靠老师的激情是不够的,还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他们的情感之窗。

方法一: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上,教学伊始,教师可以用一些视頻导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高涨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两课时,我分别用《中国志愿军军歌》和《天路》导入,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他们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同朝鲜人民一道并肩作战;也知道了把铁路修道拉萨去的确是个奇迹,青藏铁路是一条造福藏民的“伟大之路”。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地震来临时的毁灭视频,继而慢镜头出示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图片,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不少学生觉得“地震太可怕了”,“太恐怖了”“它是恶魔”,这无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危害,为学习后文感受父子的光辉形象奠定了有效的感情基调。

方法二:移情体验。

这种方法是通过想象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我在教学《生命,生命》中的三个事例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效果显著。在教学“飞蛾扑火”事例时,让学生闭眼想象,“那只捏你的手有多大,当他越捏越紧时,你会怎样做?有没有想说什么?”随后,学生的思维被他所激活,“我觉得那只大得像如来神掌,我没有逃生的机会,我想说‘我绝不会屈服的。’”“强大的人类,我们的生命也宝贵呀!求求您放了我。”“我想说‘尊重别人的生命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教学“生长的瓜苗”时,他让学生想想瓜苗此时的处境,想想它的内心世界。思索了一会,学生说“瓜苗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无人疼,无人爱。”“我虽然只能活几天,我也要好好生存。”“活着就有希望。”在教学“规律的心跳”时,让学生手摸脉搏感受生命的存在。不少学生感慨道“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好好生存。”“做有意义的事,充实生活。”“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好好珍惜。”学生的这声声回答正是情感被激发出来的最佳体现。

方法三:结合现实。

结合现实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现实情况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争吵》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特别复杂且矛盾,看似难以理解。教学中,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去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的句段,而是先让他们谈谈自己小伙伴闹矛盾的经历,自己当时的做法和想法后,再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回味了自身的经历,而且更有助于学生走进克莱谛和安利柯的内心世界,还对他俩的一言一行都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哩。他们从“挨”字中体会到了闹了矛盾后,安利柯觉得时间也变长了,他为吵架的事耿耿于怀;从两个“我在外边等你”体会出了“等你”的不同含义;从“可是要我向他道歉,实在说不口”看出我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体会老班长“啃鱼骨头”,我让学生想一想咱们吃鱼时有没有不小心卡住喉咙的事,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问:“那是什么滋味?”“很难受。喉咙里像扎了个针……”一学生答道。“那么想想老班长啃鱼骨头是怎样的情景,他为啥要啃鱼骨头?”我顺势问。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有个男生竟当众表演,把老班长诠释得淋漓尽致。

方法四:巧用对比。

巧用对比就是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小女孩的幻想(渴望)和现实是截然不同的(恰恰相反的),鉴于此,我先让学生合作填表格小女孩渴望什么?现实怎样?随后学生交流;她渴望大火炉是因为她太冷了,她渴望香喷喷的烤鹅是因为她太饿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小女孩的可怜,也说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情冷漠。再如有位同事在教学《画杨桃》时,他特意把文中描写其他同学们反应的句子摘出来,并专门进行了讨论:同学们的态度为什么不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一阵讨论和对比朗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同学们先是嘲笑后是愧疚、尴尬、后悔……又如教学《草船借箭》教学时,由周瑜的“自叹不如”作为切入口,紧扣周瑜的狭隘、阴险、自私寻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大局识大体的作为,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名著魅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教,真正做到:“于有意无形中点盏前行的明灯”心动和情动,才能有行动,真正让学生从心里喜欢学好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许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谈小学语文的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7).

[2]曾惠宗.多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3).

[3]王素沂.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