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干扰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2013-12-31殷志勤
摘 要: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当中,继电保护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次系统之一。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有着极为突出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年来,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加大投入力度的情况下,电力系统发展与传统继电保护检验标准之间的契合度越来越低。由此导致电力系统在继电保护过程中频频受到各类感染。应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干扰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归纳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干扰的主要因素,因而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旨在于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干扰原因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38-02
从电力系统的运行角度上来说,继电保护的工作目的在于:在被保护元器件出现运行故障的情况下,相应的继电保护工作装置能够将这部分故障元件及时、且自动的自电力系统运行体系中隔离出来,确保无故障的部分能够在第一时间恢复正常运行。借助于此种方式,不但能够降低故障元件可能受到的持续损害,同时也可达到降低电力系统停电范围与严重程度的目的。因此,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有着极为突出的影响。这其中,正确识别,并合理防范干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干扰的原因分析
干扰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影响之一。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干扰的主要因素包括:(1)雷击因素;(2)辐射因素;(3)工频因素这几个方面。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雷击因素影响下的干扰分析
在雷电流通过变电站,并倾泄至大地的整个过程当中,势必会经过电力系统中一次设备所对应的接地线,并对变电站自身地网系统产生不小影响。因此,在受到变电站地网阻抗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整个变电站在雷击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暂态地电位会同地网电位差之间形成一定大小的电流,影响继电保护可靠性。
1.2 辐射因素影响下的干扰分析
电力系统结构周边各类移动通信工具的运行均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并形成一种表现为变动趋势的磁场。在这一磁场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弱电子回路发生耦合反应的过程当中,回路系统当中会感应,并释放相当的高频电压信号,这种假信号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不够有效与可靠。
1.3 工频因素影响下的干扰分析
在系统出现接地故障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障碍电流会首先流入变压器设备的中性点位置,在经过地网、架空地线的传输之后,最终流入故障点位。此过程当中,受到地网阻抗作用的影响,导致此状态下的大地电位数值明显低于地网电位数值。由此所形成的电位差导致电力系统电缆层中的屏蔽层将所潜在的工频电流感应出来,并使得整个屏蔽回路受到相当明显的干扰,最终还可能导致电力系统高频电缆屏蔽层产生运行干扰、甚至是损毁问题。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干扰的防范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有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产生干扰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继电保护干扰的防范,就需要以对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协调为前提,以对继电保护规章制度的健全为基础,以对外界干扰幅度的合理控制为重点,以二次设备检测技术的落实为中心,以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为关键,更好的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工作水平。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做好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协调处理调度工作人员、继电保护工作人员、以及运行人员这三方之间的关系,确保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可将调度工作人员、继电保护工作人员、以及运行人员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培训,明确自身在整个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中的所处位置,提高目标契合度。
2.2 做好继电保护规章制度的健全工作
结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的特点来看,实现对继电保护装置各项运行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尤为关键的。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包括运行维护、校验检验、事故分析、以及缺陷处理在内的各环节工作,均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方式,实现动态性且实时性的跟踪检查。关键的一点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的落实过程中,还需要特别重视奖惩措施的落实情况。设置专项奖金,具体责任人,激发各方工作人员做好继电保护工作的意识。
2.3 做好对外界干扰幅度的合理控制工作
外界干扰幅度的控制与降低需要从控制一次设备干扰幅度、以及直流控制回路干扰幅度控制这两个方面入手。
2.3.1 对一次设备干扰幅度的控制措施分析
一次设备所引发干扰主要是受到了地电位差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控制此类干扰因素的过程当中,需要尽量选取密集性的网络结构,并在地中位置打入接地棒,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提高用电设备接地可靠性,同时改善地网结构的目的。不难发现:若能够在继电保护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将地网系统的阻抗控制在较小水平,则在高频电流、或者是雷电流注入地网运行系统的情况下,各点位所对应电位水平差距会有所控制,从而将源自于一次设备的干扰幅度控制在最低限度。
2.3.2 对直流控制回路干扰幅度的控制措施分析
在传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过程当中,直流控制回路中,电感线圈部件的瞬发性断开问题将对整个继电保护产生明显的干扰。要想实现对此类干扰的合理防范,最有效的措施在于:在电力运行系统中,增设必要的续留回路。通过此种方式,即便直流控制回路中的电感线圈部件出现断开,由此所产生的电磁场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且及时的释放。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在直流控制回路电感线圈部件之上以并联方式连接一定的串联电阻电容回路;同时也可以采取并联方式,在电感线圈上连接电阻二极管,进而实现对谐振干扰的有效控制。
2.4 做好对二次设备检测技术的落实工作
在微机化自动装置自动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继电保护所对应的故障诊断系统使得电气二次设备的检测质量与水平得到了极为显著的发展。相对于电力系统中的各类继电保护装置而言,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加载在线检测程序的方式,结合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可靠有效的故障诊断。
2.5 做好智能化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
电力系统中所涉及到的诸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相关技术均已具有相当成熟的发展经验,并开始逐步落实在继电保护系统应用领域当中。结合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除差动保护以外,其他继电器保护装置所反映的电气量指标仅仅局限在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位置之上。电力系统应用继电保护装置所实现的,也仅仅是对故障元器件的切除。导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存在上述局限性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数据通信技术支持。为此,在微机保护网络化的发展中,需要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各个继电保护装置,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方式实现集中性连接,更加全面的反应电气量情况,防范事故,同时控制影响。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按照继电保护工作原则,将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起来,防止继电保护在动作过程中出现失配问题。与此同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应当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干扰,并逐步防范干扰。总而言之,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过程中产生干扰的原因,以及防范干扰的有效措施等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保会,王进,李光辉,等.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风电接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配合[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32(3):1-6.
[2]邹俊雄,蔡泽祥,孔华东,等.基于图形平台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动作逻辑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8):61-64.
[3]王振树,张波,孟昭勇,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系统的方案设计[J].继电器,2006,34(7):65-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