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的浙江某城市的生态控制线规划研究

2013-12-31李文华

科技资讯 2013年12期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基于GIS的浙江某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划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水乡城市规划特点,进而详细探讨了基于GIS的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思路,最后给出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措施建议,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GIS 生态控制线 规划 水乡城市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46-02

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粗放蔓延式扩张对城市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凸显的现实问题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宏观发展环境,创新成为城市规划的路径突破点。而生态要素评价作为规划的必要技术手段渗透到规划中,不少学者已经通过生态专项规划、非建设用地规划、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等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评价进行有益尝试。与此同时,为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城乡空间形态的基本要素,浙江某市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出以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创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 新型城市化

1.1 新型城市化背景

规划的本质是应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制度安排,规划创新是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当前城市经济加速发展与生态平衡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现有的城市规划模式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约束作用。针对日益突出的生态矛盾,该市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其内涵一方面要遵循和体现新型城市化的一般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对现阶段城市发展和面临的特定形势与环境做出把握,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1.1.1 重点从“经济利益优先”向“生态效益优先”转变

经济利益主导下GDP增长至上理念追求导致凸显城市竞争力的生态文化资源被漠视,快速城市化时期重短期利益的低水平建设带来城市病的频发;新背景下则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改变重开发、重建设的发展模式,从保护、控制方面确保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发展内容的重点逐渐从经济利益优先向生态效益优先转变。

1.1.2 方式从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注重发展质量,即保持高端产业、高级人才,而发展高端产业、留住高端人才则在于良好的环境。长期以来依靠资源能耗推动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从资本资源的粗放投入到创新、技术要素的集约投入,城市发展路径由原来的“大项目带动—城市用地扩张—吸引劳动力资源的集聚—集聚经济—创造财富”转向“注重城市环境—高品质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促进技术及制度创新—产业升级转型—创造财富”,确保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进行空间、产业、社会发展的安排。

1.1.3 目标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品质提升转变

城市发展需要脚步与灵魂同时进行,对应规划内容城市急速扩张脚步的渴望是空间规模方向的选择,而灵魂提升则是保量提质的模式选择,即横跨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景观—社会的综合视角,模式规划是立足于本地资源和系统刚性要素的把握,也是规划确定性的根源。新型城市化背景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宏观背景下,更加注重质量与品质的建设,突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采用“先底后图”的规划方式确定未来的空间发展,即严格保护土地、生态、文化、历史等资源底限,实现“规模方向”向“保量提质”转变。

1.2 水乡背景

1.2.1 建立滨河生态廊道,构建城市基础生态结构

应依托城市水网,按生态学的要求对沿河的绿化廊道进行保护与系统配置,同时对河道进行彻底的清理,放养各类水生动植物,使之与河岸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丰富的生态系统。通过由河道、沿河绿带组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构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关系,使城市与自然之间相互连通,物种在“绿一城一水”之间迁移成为可能,绿色廊道成为城市生态网中重要的绿脉。

1.2.2 建设生态绿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绿道通过沿着河滨、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 规划创新实践——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

为探索更加有效的手段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以生态规划优先的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思路和模式的转变。结合以上城市发展背景与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范围界线,作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生态本底。按照新型城市化及水乡的要求,本次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生态格局;其次,按照水乡生态保护与绿道建设要求确定生态网络骨架;最后,根据以上内容,通过影响因子分析及利用GIS方法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找出影响城市生态质量与格局的最基本部分。最终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

2.1 新型城市化要求下的生态格局

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该市构建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基本生态格局,其中:(1)基质指城市大型集中连片的绿色开敞空间,是区域和城市大型氧源绿地和生态支柱,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大型生物栖息地的功能,是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基底,是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2)廊道主要是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是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线性生态空间。(3)斑块指城市中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绿地空间单元。绿地斑块主要包括公共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以及旅游绿地和特色农业园区等,核心是合理布局各类公共绿地,为市民提供各类游憩康乐设施和场所。

2.2 基于GIS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

2.2.1 划定方法及技术路线

基于GIS因子叠加的用地评价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步骤分为五步:根据前述两项要求选择评价因子、分析生态因子、划定评价单元、综合生态评价、确定生态控制的范围(如图1所示)。

在主导因素、因地制宜、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河流(湖泊和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及附近地带等诸多因子综合分析。每个子因子对应于GIS软件中的一个图层,确定单因子内部各组分的适宜性评价值,评价值一般分为3级,用5、3、1表明其作为生态用地敏感度的高低。

利用GIS软件的权重叠加模块,对综合影响因子图层按照一定的权重的进行叠加运算。将生成的权重评价图层与限制性因子进行最大值叠加,得到最终的用地评价分析图。确定因子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保证各因子相对重要时减少专家打分法的主观随意性。确定权重后,通过Arcgis 9.3 缓冲区处理、叠加等对用地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出生态控制线的刚性和弹性边界。按照所述的叠加规则,首先按权重进行叠加:

S=ΣWiPi。

Wi为权重;Pi为因子的得分,限制性因子按照最大值原则叠加并进行重分类,得到最终基于多种因子的评价图叠加,用以表征建设用地适宜程度。

2.2.2 划定结果

将以上三种方法所确定的生态控制范围一一叠加,同时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城市结构最为重要的区域进行适度调整与修正,得到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该线范围内用地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2%。

3 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立法,确保控制有法可依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是防止城市蔓延的重要决策,经过专家论证及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后应以政策的形式颁布《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并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将管理规定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确定生态管控政策的刚性作用,实现对该市水网格局等生态要素的严格保护,对禁止建设区的强制性管控。今后的规划开发项目如果与基本生态控制线产生冲突,必须走固定的法律程序,每一寸土地的利用将严格管理。

3.2 完善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配套基本生态控制线后续管理工作。包括现状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建筑物及建设用地的要求及未来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弹性控制规则等。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水乡城市机理保护的角度出发,有条件地对生态控制线细化三种用地类型进行更深入研究。

严格保护区应严令禁止在该区域内进行有损生态环境的任何活动;动态保护区应严格控制用地的开发,使该区域生态用地面积占补平衡保持动态稳定,可适当建设如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小规模的旅游等低密度开发项目;一般保护区域比较适合在现状已建设用地内进行中低密度、低密度的开发和建设的区域,表现为周边生态保护用地的中间地带。

3.3 科学监督,实现精细化管理

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建立土地利用的监测系统,对当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以准确提供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及分布情况,同时跟踪监督生态控制线内土地的开发利用动态,尤其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利用开发需要加强监管,通过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管控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世英.小城镇和村庄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途径[J].住宅产业,2005(7).

[2] 杨瑞卿,肖扬,孙玲.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的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1).

[3] 陈爽,刘云霞,彭立华.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5).

[4] 刘佳山.浅谈村庄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以东关张为例探讨村庄的规划与实施[J].科技资讯,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