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戏剧活动看戏剧剧本的“二重性”

2013-12-30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戏剧之家 2013年3期
关键词:二重性茶餐厅剧作家

□赵 杨(云南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

在戏剧活动当中,剧本是戏剧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作为对整个戏剧行动的结构脉络和起伏变化有着一个较为明确的安排。而戏剧性与文学性,则是剧本的两个重要体现。仅仅依靠戏剧性和文学性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戏剧活动都无法完整的表达和展现剧作家和导演的初衷。戏剧活动最终是要搬上剧场面对观众,人物的表演,剧情发展的跌宕起伏,都是要通过“演”这样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强调戏剧的舞台表演是十分必要的。

一、剧本文学性的表达

一台戏,靠的是演员们的表演和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支撑,这里所说的故事,就是出自剧作家写的剧本。这种为了上演而写的剧本就要注重语言、结构、情节的铺展,并由演员的一系列行为推动或承载的行动去感染观众。

我们去剧场观看戏剧演出,无非就是看那些亲身经历过或未经历过,周遭发生过或未发生过,遇见过或未遇见过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很多戏剧作品当中的人和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这就无形的跟受众之间引起了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是把艺术和生活相结合的的一条隐形的连接线。它既像生活中随处都可发生的真实事件,又有着属于戏剧演出特有的夸张夸大处理方式。夸张在于演员的表演,情绪波动的夸张变化,面部表情及肢体的夸张变化等等;而真实是在于戏剧活动中的演员及情节设置,这些人和事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剧作家根据所处时代,当时的社会影响以及周遭出现过的人和事来对人物和情景进行设置,那些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足以让我们引起共鸣的人和事。

二、剧本戏剧性的表现

剧作家创造出的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活’了起来,通过表演使得剧本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人物角色一经演员表演,他就和创造者创造出的人物的原型渐渐有了距离。马丁·艾思琳说过,剧本的排演,是“死的语言和动作因演员们活生生的表演而赋予新的生命。”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排演使得剧本由一种固定不动的方式转化为鲜活灵动的立体形象,观众只需要坐在剧场中,在一部戏开场的时候把自己融入进去,跟随戏剧演出规定的情景,慢慢跟着演员把戏‘走一遍’。由此看来,剧本在戏剧活动中的对于表演的依附性就明确表现出来了。

观众走进剧场,看得是什么?看的是演员的表演,由演员把剧本当中“一定长度的,完整的行动”加之语言和肢体的表达表演,转化为立体的视,听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推进故事的发展,这是观众从戏剧演出中收获到的信息。如我们在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如影随形》中可以发现,场景的随意切换可以把观众带入不同的情境之中,比如第五幕中,演的是露露和真真两人在茶餐厅边吃边聊的情境,整个场景的安排设置就如同生活当中茶餐厅的设置,几个桌子、几把椅子、每个桌子上都放有茶餐厅惯见调料盒、菜单等等,这些配合剧情营造出的一种置身于茶餐厅的生活景象,大大增强了表现性。把有限的舞台空间无限化,走进来的观众被剧场中上演的戏剧演出带到过去,现在或者未来。这正是戏剧性一个明显的体现。这样自如的变化有助于剧情更连贯的发展下去,让观众跟着剧走,跟着故事走。

三、在“二重性”中隐藏的“思想性”

戏剧性和文学性之所以是戏剧活动中剧本的两个重要体现,我想思想性可以作为连接这两个体现的桥梁。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让观众通过观看这个戏剧演出能够领悟到一些生活的意义或人生的况味。如《恋爱的犀牛》,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无形的对自己写出的人物、事件灌入了个人意向性的的思想,而到了导演,演员,舞美工作者等等在拿到剧本研读的这个阶段,他们又会按着自己心中对每个人物及事件的理解,站在自身角度的出发点来进行形象创造。剧本本身所附带的思想性在这三个阶段中被传递下来,而每个人的理解又是不尽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台戏,不同的导演会使得这部戏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演员亦如是。比如,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段奕宏版本的马路让人觉得有些阴冷,抑郁,;郭涛版本的马路憨厚,可爱,有些喜感;郝蕾版本的明明虽把个性强硬的特征表现出来了,但红色长裙加上长发的造型略微弱化了这个特征;吴越版本的明明以短发裤装的的形象出现,给人聪明伶俐的感觉。这都是不同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也必然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对人物的理解。

人物或是事件在剧本当中体现出的可读的文学性,搬上舞台上演之后人物或事件的可演的戏剧性,都是在剧本创作之时兼备的二重性。这是戏剧演出上演的先决条件,就像是人体的血肉和骨架,在骨架上添入丰沛的血液和健美的肌肤才能使人们了解人体的全貌。两个特性能够恰当的互相支撑,各执其责,那么,就会令戏剧表演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1]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导演·作家·作品>[C].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王振伟.戏曲文学剧本的文学性[J].当代戏剧,1989(6).

[4]董健.戏剧性简论[J].戏剧艺术,2003(6).

[5]邹平.戏剧永远需要思想—戏剧性与文学性的关系》[J].当代戏剧,2007(3).

猜你喜欢

二重性茶餐厅剧作家
剧作家王辉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悠闲茶餐厅(4)
悠闲茶餐厅(3)
悠闲茶餐厅(2)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悠闲茶餐厅(1)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