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教学要“动”“静”适度且相宜

2013-12-29张勇华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一旦课堂教学环节处理不好,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音乐课时少,音乐老师就更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提出应在在教学中通过“动”与“静”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有效性 “动”“静”结合

“时机未到静如处子,沉心定气;时机成熟动若脱兔,擒贼擒王”。这句话反映的是战场上“动”“静”之间决定成败的瞬间巨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体现的是琵琶演奏中“无声胜有声”的无穷魅力。而音乐课堂教学,更应有“静”与“动”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我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在实际教学中,如在教学一些古典作品时,课堂上往往一片安静,学生觉得无聊;在一些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课堂上却是闹哄哄的,很难控制,课后学生也没记住主题旋律和曲式结构,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有一位教育学专家指出,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理想关系应该如下表所示:

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数据我对师生做过调查,在江北区选择了三所兄弟学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75份,得出的结果却是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如下图所示的倒三角方式:

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方式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常在思考:教师应怎样处理好课堂环境中视听讲授与讨论实践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到“静”“动”结合?以下是一些我亲身经历或观摩的教学现象,现结合课堂实例谈谈看法。

一、“静”“动”之间彰显教与学的愉悦

以下是我听的两堂课:镜头片段一:欣赏人教版音乐第十八册作品《阳关三叠》时,教师提前给学生每人一张纸,上面详细写出了音乐主题、作品结构、旋律特点,并列出了一系列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几乎呈现在了纸里,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俯首静观,了无生机,整节课很安静。片段二:一位老师在上古琴曲《流水》时,发给每位学生一根橡皮筋。让学生在闭目聆听的同时,手指随着音乐拨动“琴弦”,时而和着节奏的急骤和舒缓忽快忽慢,时而随着情绪的柔情与高亢或轻或重。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似身临其境般来到了这样的仙境:高山流水相依相偎,在高山的刚毅挺拔中不乏流水的柔情万种,而流水柔美亦有不懈追求,纵使流过千沟万壑总也忘不了高山温情的臂弯,学生陶醉于山水中。

我的思考:

音乐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它似心灵的律动。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悟音乐的情感,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很多音乐老师在欣赏课中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聆听,但如果音乐课中老师过多地要求学生安静地听,又缺乏手段,时间长了就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就如镜头一中的情况,一课堂中几乎是老师在讲,学生很安静地在听。原本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师生互动、让课堂“动”起来的方式,但这位教师并未设置有效提问,不仅不能使问题有效生成,反而使课堂陷入尴尬的局面(教师提问时学生没有反应),更谈不上体验音乐了。

镜头二中的教师看似简单却很灵活地运用丰富的课堂语言和巧妙的动作设计,通过橡皮筋似拨动琴弦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安静的氛围里,教师运用这一特别的“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静心聆听音乐,积极参与互动,这样“静”中有“动”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轻松愉悦、张弛有度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感受到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领悟到了音乐的真谛。

二、“动”恰如其分,收获水到渠成

音乐特级教师、宁波市教研员黄伟平老师曾说:“要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积极、愉悦、向上的情绪,必须有些符合课堂情境的能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互动,才能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效果。”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度安排些“动”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控制太多,则势必使其丧失活动主体性,当然,也不能“动”无节制,否则就很难驾驭课堂。如我上《打击乐》这一课题时,在这堂课中,我想让学生体验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走上前台合作演奏一段节奏练习,活跃课堂氛围。我刚拿出大鼓、军叉、碰铃等乐器,还没来得及说话,学生已经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我我”地叫喊起来,仿佛来到一方喧闹无比的菜市场。教师花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让学生安静下来,演奏练习开始后,尽管老师说了几遍应该怎么做,但很多学生还是自顾自地敲着、嚷着、乐着,教师教得精疲力竭,而课堂最后还是一片混乱,达不到教学目标。可见,“动”的设计是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根本,不能只注重趣味而忽略了目的有效性,一旦偏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教学内容,再有趣的“动”就会失去意义。我曾在宁波全大市音乐公开课中听职教中心张杰老师执教《酒干倘卖无》,这本是80年代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对于我们70、80后来说非常熟悉,当老师放出第一遍试听并通过ppt把课题打出来时,他们都觉得曲名和唱腔怪怪的,皆拍桌大笑,根本激发不了90后孩子的兴趣。张老师面对这样的反应很冷静,开始叙述歌曲背后动人的故事:一个女弃婴在收破烂的哑巴的养育下,听着养父收购酒瓶的吆喝声成长为红歌星,但女孩在虚荣心作用下不认父亲而另立门户,最后在养父失望死去时才悔恨交加,唱出了“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的悲歌。此时的教室不知从何时起由喧闹变得安静,都静心细听、鸦雀无声。最后一环节张老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说出最感谢父母的一件事,经过以上环节教师的徐徐善诱,孩子们的情感闸门早已敞开,内心深处似波涛汹涌,都有说不完的动情事例,学生几乎是在哽咽中说完的,让听者潸然拭泪。这时张老师安排的同学间互动讨论成了这堂课的点睛之笔,在情感功能教育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音乐课不能有静而无动,应动静结合,闻乐而动。但并非所有音乐都要让学生狂欢热舞,应根据作品的情绪而“动”起来,不应为“动”而“动”,而应恰到好处。很多音乐作品还是需要学习者静神凝思、静心欣赏的,如张杰老师教学的这个风格朴实的经典乐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小组讨论也是一种互“动”。为了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安排一些互动或游戏,让学生能主动感受音乐,使课堂气氛活跃。合适的“动”是“活”,但不合适的、过度的“动”是“乱”,会使课堂处于没有规范、没有次序的状况中。

宁波市音乐高级教师、江北区教研员皇甫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深受感触。他说:“你在设计所有环节时,都问问自己你设计的这个步骤有什么目的,能不能真正获得实效、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打击乐》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的环节,看到学生的反应,我明白我的这个“动”是无效的。我反思自己:这个“动”有什么目的,是想让学生收获什么。设计之初,我只是觉得这堂课互动太少,想让学生拿起乐器动一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未仔细考虑学生会不会大胆走上前台,听我指挥、参与其中,我只是为了“动”而动。这个安排并没有实际效果,学生毫无收获,更别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了。

其实,不管是表演的“动”、游戏的“动”,还是讨论的“动”、实践的“动”,都是对教学的精彩预设,都是为了使课堂深入学生心灵,“动”设计得不好,课堂可能就是死水一潭。好的“动”,犹如小品的包袱,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出现,都需要老师好好谋划。因此,“动”的形式是“枝”,而教学目的才是“根”。

三、教师的“静”“动”结合能收获奇效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看到过这样的教学现象,不由地让我掩卷沉思。如欣赏课教学《自新大陆》交响曲,这本是德沃夏克常年漂泊异乡、心系故乡之作,这堂课应该很煽情,能比较容易地叩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引起共鸣,本应安排点时间让学生静心细品作品,而随风润物。这位老师不知是受限于作品比较长,还是为了节约时间,总是听见她在柔美、抒情的音乐中用毫无磁性的声音在说话,伴随着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奋笔疾书。音乐还没结束,教师已经在音乐中讲解分析完作品,虽一气呵成,却是糟糕透顶的败笔,把完整的音乐形象给破坏得支离破碎,让听者无法忍受,整节课学生没有欣赏过一个完整的音乐片段。试想,没有自己完整视听的深刻体验,谈何审美。而江北区音乐老师蒋教师在上《天空之城》时,把它作为合唱曲来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她将用什么方法抓住学生,我很好奇,也很期待。蒋老师先用她那细腻婉转的自弹自唱,带领学生领悟作者浑然天成的音乐心境及音乐所呈现的美。很快学生就被这位老师独特的艺术气质吸引,这一时刻,学生只关注蒋老师一个人在“动”,而台下鸦雀无声,学生被这种巧妙的“动”给彻底征服了,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位老师富有魅力的“动”吸引,对下一环节的教学都显得很期盼。接下来两声部合唱,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融洽就水到渠成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

我的思考:

前一位教师可能是怕冷场,或是想节省时间,教学中常出现自问自答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音乐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本来音乐欣赏是在聆听基础上感受、思考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连基本的聆听都被分解得七零八碎。欣赏《自新大陆》此类作品时,教师应创造安静的欣赏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聆听和感受。而教师不停地在音乐中说话,打断了学生的自主欣赏。教师的这种“动”是不合适的。而在《天空之城》中蒋逸萍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第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将自己富有魅力、先声夺人的“动”设为良好的开端,整堂课就已成功一半(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感受、讨论、表现音乐。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示奏,让人惊艳,既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被老师吸引,被《天空之城》吸引,沉醉其中。教师的这种“动”(教师的自我演示)让人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音乐课是一门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学科,也是启迪学生心灵智慧的一把钥匙。需要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提高音乐教学实效,让学生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