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工厂”模式对技校校企合作的启示与探索

2013-12-29汤燕萍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提出的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工作中,苏州市吴中技工学校借鉴并进行了探索实践,旨在寻找适合技工学校的能与企业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 教学工厂 技工学校 校企合作 实践

2011年五月,我有幸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期近一个月的机电一体技术专业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我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先进教学理念,特别是“教学工厂”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种理念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体现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技工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特点是它独具一格的教学工厂办学理念,这是其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学院、实训中心和企业三元合一提出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综合一起,在学校内建起环境逼真、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学生在这种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环境中,在既是教学导师又是项目工程师的带领下,既当学生又当员工,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接受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实操培训。借助企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亲密关系,工厂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实践实习,学校则为企业解决难题或设计产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灵活应变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应付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工厂”不只是一个专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办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校内部各成功要素的潜在综合成效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建立起一个重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专业能力开发的良好工作环境,这也是促进南洋理工学院独特文化和精神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教学工厂”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体现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虽然我国与新加坡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完全照搬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不一定行得通的,但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把“双师”型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国内外培训、高校进修、主持技术项目、工教交替等方式进行培养,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通过对外承揽产品设计、制造,为小型企业提供生产服务,更主要的是由此密切与企业联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以此拉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开展,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

三、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起步晚,且还不尽完善。目前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法律少,没有形成体系;其二,相关法律关于校企合作的内容少。国家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性文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同时学校体制相对滞后,弹性学制有待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目前,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状态,学校“一头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校企间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二)校企间观念、认识不同步。

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很少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上,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企业只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三)运行中,具体操作不规范。

学校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不能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学目标和获得预期效果。学校现行制度修订不及时,时而发生创新模式运行与现行制度的碰撞,学校办学机制与企业运行机制没有真正融合。例如,不少学校想引企入校,但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校企合作项目与学生考工项目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场地与实训学生场地的冲突;培养人才与企业获利之间的矛盾,学校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而企业希望生产效率、生产利润最大化。因此,学校校企合作“引企入校”项目,往往是“知难而退”或者“有始无终”。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

我校自2008年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从最初的推荐学生去企业实习,结果使学生没做两个月就纷纷“逃走”,到之后“工学交替”,老师全程陪同去企业实习一个月,各相关班级交替进行,结果学生、家长、企业三方负面反映颇多。

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并使合作持续下去呢?我们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改变观念,要想做好校企合作,就必须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从2012年初开始我校与各企业接洽,选择具有先进校企合作理念并能与我们达成共识的企业,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最终于2013年1月与斯奥克微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的合同。我校专门开辟一块区域作为校企合作场所,从数控车工、数控线切割、加工中心等工种二年级以上的班级中根据学生申请,先选出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两至三周后进行轮换。企业专门派出一名经验丰富的员工长期驻扎在学校,负责学生的培训,同时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进行把控,并把学校当做是一个车间安排生产计划。我校也派专人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仓库管理、生产报表填制等,并且作息时间与企业同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企业里生产的感觉。通过合作,我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把闲置多年的加工中心利用了起来,相关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了目前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业务能力、质量意识、效率意识上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增强了,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企业,一方面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优先获得优秀员工的储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另外,我校另一个引企入校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我校于2008年与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的有关合同。“苏汽集团”是国家道路旅客运输一级企业、交通运输部重点联系企业,拥有员工15000名,各类车辆8000余辆,14个国家一、二级汽车客运站,下设76个分子公司和20个参股企业。2013年6月7日,我校与企业高层再次接洽,互授铜牌,我校作为“苏汽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而“苏汽集团”作为我校的实训基地。双方达成一致,由学校提供场地,“苏汽集团”提供设备、技术力量,将建立一家汽车“快修厂”。一方面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店长”级的汽车快修人才,另一方面为“苏汽集团”输送优秀的员工,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与斯奥克“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我们看到,今后不只是在机加工、汽修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范围,在机床维修方面也可以引入机电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仓库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等方面,我们还能引入物流、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从而使校企合作纵向、横向同时发展,使我校的各个专业都能成功参与其中,真正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虽然我们和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但他们教学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探索“教学工厂”的理论实践,坚持“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办学原则,提倡“用明天的科技,教育今天的学生”的教学思想等对我们加快建立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培养一流技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田蕾.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研究.天津大学,2011.

[2]刘思军,李树良.技工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