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2013-12-29孙国平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智力起着促进作用,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轻松、愉快、自觉、认真地学习生物。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以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兴趣,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七年级新生的第一堂课,可先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方面的发展前景,并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逸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自然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生物老师,而爱学生物这门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做到学高为师,让学生因钦佩你的学识而喜欢这门学科,而且要亲近学生,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因接受你而喜欢学习这个科目。因此,课上,老师要带着激情走进教室,语言幽默,表情丰富,声调富有起伏,令学生情绪高涨,对于一些枯燥难懂内容,以形象的比喻或恰当的肢体语言加以辅助,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课下,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理解、尊重。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产生欢愉的情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三、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我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附着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我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做上述实验时,还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并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课后学生表示,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混淆了。

2.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让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感到疲劳,难怪学生说:“一堂课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四、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合理地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因为“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为具体、形象,见后易懂、易记,不易忘却。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fcc5c92d0eca8d678249612fd144d05b式,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学生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宽了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在讲“皮肤与汗液分泌”这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将皮肤的结构、汗腺的结构、汗液分泌的过程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貌似在听课,实际上却“溜号”,有的学生感觉课堂沉闷,知识枯燥,产生厌学情绪等现象。所以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究,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动物细胞分裂和植物分裂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演示动物分裂和植物分裂的过程。有些学生利用花生制作细胞核,利用彩纸制作细胞背景,有些学生利用腰果制作液泡,清晰准确地表示分裂的过程等。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利用趣题,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大多生物练习题都比较生硬、乏味,学生做多了便觉得索然无味。该怎么办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趣味习题能巩固所学的生物知识。如讲到人体的消化系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姗姗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后,它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请同学们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似的怪物?它在哪里遇到“酸雨”?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会在这里神秘地消失?死胡同是什么部位?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这样的趣题形象生动,学生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