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在地理课堂管理中的功效
2013-12-29戴洪圣
摘 要: 课堂管理是教师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运作方式。Google Earth作为一款数字地球软件,能将大量的图文视频资料集成在以卫星地图为背景的平台上,其操作简单,交互性好,具有较强的空间性特征,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发问,让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更具真实感。本文借助Google Earth软件,以“荒漠化的防治”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其在地理课堂管理中发挥的功效。
关键词: 地理课堂 课堂管理 Google Earth
课堂管理主要是指教师为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与合作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所有行为。可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利用大量新颖的交互方式、海量的图文资料,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发问,并最终为实现有效地理课堂服务。Google Earth是近几年流行的一款数字地球软件,它将大量的地理信息发布在了地理空间表层,并借助此软件简易的操作性和良好的交互性,赢得了大量用户的支持,而其在地理学科上的突出表现更是让地理教师们眼前一亮,我借助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谈谈Google Earth在地理课堂管理中发挥的功效。
1.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1]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最初的启发,对所提供的地理信息拥有了创造的机会,往往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又会给予老师启发,教师根据新的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调整,重新作用于学生,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师生都得到了提升,这才是地理课堂的乐趣所在。
1.1提供素材,让学生“看图说画”。
在“荒漠化防治”一节中,为了说明“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我告知学生有关“河流、戈壁荒漠、植被、土壤、风沙”的Google Earth地标(图片如图1-4),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理事物与干旱的联系,此时学生四人一组,畅所欲言,并结合组内的头脑风暴,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
我的预想是让学生找出所给卫星地图之间的联系关系,主要侧重于自然方面,但是学生所给的既有自然方面又有人文方面,既有有利的又有不利的(如下表)。
教师的不经意的启发,给了学生思维拓展的舞台,同时对学生所展示的内容给予总结归纳,将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地理思考的理性层面,学生体验到了思考的快乐,教师也达到甚至超越了预设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1.2网上读报,引发头脑风暴。
在导入荒漠化这一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罗布泊的资料,新闻中有这样一段:“中央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罗布泊镇,安装了3个自动气象站,发现罗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发能力则超过4800毫米以上,曾几次用仪器测到空气相对湿度为零的纪录。因此,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该地区蒸发量这么大?”我预先的设计是让学生回答此处夏季高温,蒸发量大,然而学生利用Google Earth找出了其他证据证明此处蒸发量大。
一组学生找出的理由是,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新疆地区纬度高,日照时间长,且新疆地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地表获得的能量足,学生同时展示了利用Google Earth中的日照轨迹功能获得的夏季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分布图(如下左图)。
另一组学生找出的理由是,新疆地区风力较大。他们找出了新疆达坂城的风力发电厂(如上中图),找出了事实根据,同时利用Google Earth的气象图层获取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天气情况(如上右图),从中可以发现,罗布泊昼夜温差达到21°,昼夜温差大,结合必修1的知识,推断出此地气压差大,相应的形成风力也较大。
课堂上老师预设好一个思路,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有时候师生都能获得很大收获,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又能锻炼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当然,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尺度要把握好,不同学生对Google Earth的操作水平有差异,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影响,能否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2]提问方式很多,Google Earth可以利用其数字地球的功能,随时随地对区域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探究,或者以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地图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结合课堂主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2.1构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在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过程中,设置基于Google Earth平台的问题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测量罗布泊曾经的水域面积,并与银川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Google Earth截图】左图为罗布泊,右图为银川平原
【设计目的】活动设计得很简短,任务明确,看似简单但是细心的学生能从中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思考】
(1)量测罗布泊曾经的水域面积的目的是什么?
(2)罗布泊的消失与楼兰文化的消失有直接关系吗?
(3)为什么图中罗布泊的外形酷似“耳朵”状?
(4)为什么要选择宁夏银川与罗布泊作比较?
(5)宁夏银川与罗布泊景观差异体现出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6)两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7)银川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8)银川和罗布泊植被、土壤、气候、水文有何差异?
(9)银川和罗布泊的经济活动有何差异?
(10)银川和罗布泊分别存在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11)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把罗布泊打造成像银川一样的塞外江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既有基于google卫星图片的直观问题,又有像题(11)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而不再是讲,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民主性大大增强。
2.2提供高清地图,充分挖掘问题。
在讲解荒漠化的过程中,放眼全球,关注非洲萨瓦纳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对于江南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陌生的,借助Google Earth的放大功能,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飞到非洲上空,现场考察该地的荒漠化状况。如下图,当学生看到这张卫星图片时,叽叽喳喳,有的说看到房子了,有的说看到树了,还有的感慨那就是沙漠。此时我趁热打铁,提醒学生,如果你站在此地,你就能提出哪些地理问题呢?学生七嘴八舌:“我所处地方的地理位置?”“我所处地方的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该地植被稀疏的原因?”“该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和密度状况?”“所处该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当地人口贫困的原因?”
3.实现有效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3]特别在现在江苏的高考模式下,地理学科的最后一块阵地就是课堂了,老师能否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对能否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3.1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
在讲述荒漠化问题时,不要急着切入到荒漠化的概念讲解,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谈某些和荒漠化相关的地理事件,如本节课的授课中使用“罗布泊与楼兰文化的关系”(如下表),然后配以Google Earth的卫星地图,展示罗布泊地区(图8),呈现出“耳朵的形状”,然后由此“耳朵”引发思考:为什么呈现出“耳朵”状呢?自然而然地引出荒漠化的概念,同时进一步借助Google Earth浏览周边地区的荒漠化景观,进一步熟悉荒漠化地区的水文、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
3.2跨越时空,上课也玩“穿越”。
在讲述荒漠化这一节时,在平常的教学中只能看到荒漠化后的结果,但是借助Google Earth的历史图层功能可以跨越时空,了解某一特定区域荒漠化的前世今生。如人教版教材上提到的非洲萨瓦纳地区的荒漠化现象,就可以借助历史图层,非常清晰地看出此地荒漠化的现象和荒漠化的速度(表1 萨瓦纳地区荒漠化进程)。点击,拖动滑动条,选取时间点1955,1972,1990,2003,2005,2007,2009,2011,通过历史图层,观看该地区荒漠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4.小结
通过Google Earth提供的图层、标尺和海量的卫星地图,结合具体的上课主题,教师用心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地理课还可以这么新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室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教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对学生来说,要提前对Google Earth的操作进行适当培训,而且,使用Google Earth上课所选择的课题应专注于在某一具体区域中的地理问题,这样更能体现该软件的空间性特征。总体而言,使用Google Earth进行地理课堂管理,事倍功半,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寓教于乐,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赵国忠.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M].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