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12-29张虹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审视,使历史变得鲜活。其次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不但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此外,教师还需传授学生思维方法,交给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一、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水平亟待提高。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重新审视,创设全新情境,从而把握历史真正的内涵,使之变得鲜活。

(三)中学历史教师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相反,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能力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这是教学的永恒追求。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培养出来,近期历史教材的改编和中考、会考的改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利时机,尽管考试仍在进行,但难度大大降低,题型的变化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单纯凭记忆的模式,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历史教学中就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并辅之以辩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胆删去一部分内容,每课进行一、两个重点标题的讨论。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作适当引导,或帮助学生查找一部分资料。最初的几节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帮助他们寻找疑点,并制定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歌、讲故事、朗诵诗歌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较特别的问题进行探究,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形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意识,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这样说了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学生发现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1.用人多疑,不会招贤;2.事无大小,亲自过问;3.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更完善。

四、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进行表达,甚至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公孙贾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我知道了这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又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