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分析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3-12-29王益民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全面看待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初中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意识。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 学生发展

矛盾分析法,从根本上说,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有很多种,这里着重谈以下三种方法的运用。

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运用

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既要研究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研究事物的次要矛盾;对于任何一个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颇。这就是说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地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现实存在的事物往往是很复杂的,不只包含一种矛盾,而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称为一个矛盾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研究的是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讲的是矛盾的侧面。例如在讲解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时,学生会疑惑国内现在既有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又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且现在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在不断减少,这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吗?这就要分析矛盾的主要反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国有企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领域,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而其他所有制经济是为了辅助公有制经济体的发展,是矛盾的次要发面,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出现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的运用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世界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排位第二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外因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全面考虑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强调把立足点放在内因即根本原因上,但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例如在讲“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时,就必须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一方面要看到这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时国内生产力水平低,工业经济不发达,封建压迫还比较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也不可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这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内因,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列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华不受到损害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振兴,他们不断发动侵华战争,掠夺中国资源,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和反动势力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外在原因。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1]因此了解并运用事物发展的内外因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全面地认识世界有很大的帮助,避免其走形而上学的极端。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运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特点,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条原则指导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例如在讲解“一国两制”问题时,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结合整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港澳台地区的特殊历史状况,立足恢复行使主权和保持港澳台繁荣稳定等实际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各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既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又促进了香港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面对问题时首先要承认有矛盾的存在,再具体分析,最终找到有效方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述了具体分析具体情况的一般性原则,这就是: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矛盾的特殊性;研究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即研究过程矛盾的特点;过程中矛盾的各个侧面也有各自的特殊性,要注意加以研究;一个过程在其发展长途中常常又分为若干阶段,而每一阶段上矛盾的特点是不相同的,要认真分析研究;阶段上矛盾着的各个侧面也是各有特点的,不可同等对待,亦须作具体分析。只有对客观事物作这样具体的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制订出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案;才能分清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不仅充满矛盾,而且每一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如不具体分析,不仅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从谈起。[2]

参考文献:

[1]黄东.矛盾分析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钥匙[J].学园,2012,(18).

[2]李生云.矛盾分析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政史教与学,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