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3-12-29李长喜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的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培养成功意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给予学生教诲,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学生,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热情。只有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和朋友,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优美正确的示范,清晰洪亮的口令,富有创意的教法,能够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这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还要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恰如其分的处理必然会对课堂体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讲和练的形式,把“课本”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矛盾。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就会主动地尝试,自觉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积极思维,较快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体育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二、巧设情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能力是具有独立性、灵活性、评价性、广阔性、深刻性等特点的思维品质,它是创造性人才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体育教学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教师教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索—转化—创造”为主要形式,重视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勇于弃旧图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教学路子。采用“导学式”教法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和技能的现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自练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与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改进,最终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导语和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开课后,教师恰如其分的导言、具有创意的情景引入及在一些学习方法启示,都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设疑”是学生“生疑”的有效方法,设疑贵在“巧”。首先,将“疑”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有疑的问题上,促使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因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就要巧设“疑虑”,巧布“机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挑战学习和锻炼。从而发展学生智力,造就“生疑—质疑—释疑”的思维惯性,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之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练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克服以往的“满堂灌”现象。切莫盲目强调所谓的“练习密度”。在重视身体训练之际,也要关注思维训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承受能力。
三、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能产生思维成果。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优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四、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重要途径。如快速跑教学中,老师将腿部力量差不多的几个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组,让他们做起跑示范,其他同学观察第一步放脚的位置对跑速的影响,疾跑上体逐渐抬起与直接抬起之间的差异,等等。在观察中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产生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和顺序,通过做课外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鼓励学生探索、质疑,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优化生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