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3-12-29朱勇进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目前国际商务活动文化差异现象,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文化差异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商务英语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商务环境中成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正确理解、处理及回答各种商务工作中的问题,并自如地运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商务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商务英语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提出的,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备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某性格、目标及期望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

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是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关系。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本,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发展的应用。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而缺少跨文化知识,将无法满足商务环境的需求,也将带来各种不同的误解和矛盾,甚至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文化差异对于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文化差异

(一)时间观差异。时间观差异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首要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东方人崇尚中庸,讲究花大量的时间做好一件事情,讲究一步一步按方案进行,注重持之以恒。西方人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认识,认为时间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对时间的浪费就是对资源的浪费。例如,以商业洽谈为例,拜访者一般会准时到达会面地点。到的时间太早,可能暗示过于心急达成协议,或是给人过于空闲的印象;到的时间太晚,则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见面后,简单寒暄几句,双方就直入主题,表现自己的角度,通过洽谈一步步缩小差距。但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等中东地区,赴约迟到甚至爽约的现象司空见惯。许多国家商务会谈可能延续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是走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饮茶之类。他们认为喝咖啡和聊天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部分欧美人士则视之为浪费时间。

(二)商务空间观差异。对空间感的不同理解是商务活动的特点。空间感与人的性格、思维和生活习惯有关,不同社会群体对空间开放程度的理解均不相同。如美国人在工作时,打开大门,表明愿意与外界沟通,开放程度较高;反之关闭大门,则表明主人此时不愿意受外界干扰。因此,此时毫无顾忌地走进办公室去与其交谈,无疑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德国商人则不同,在工作时,他们一般将房门紧闭,被视为希望自己的工作空间是安静和封闭的,不愿接受外界的打扰。因此德国人习惯于在工作、谈判和开会等商务场合关上大门,但对外人来访并不拒绝,只要敲门即可,即使未经许可也可进入。再如握手致意时,西欧人握手时两人的空间距离大体保持在两臂左右,而阿拉伯国家的人初次见面,需要身体近距离的多处接触,如以拥抱、搭肩等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欧美人士对一般朋友挥手致意,即使握手也不用力。对于重要人士才会拥抱,或长时间握手。

(三)价值和道德观的差异。东西方的道德和价值观的不同理解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商务沟通当中。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更加注重环境,并通过环境而不是口语表达信息。所以在亚洲的商务活动中,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商务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东方的商务活动中,人际关系圈的建立和维护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正好相反,欧美人士在商务谈判中往往迅速将谈判引向实质阶段,不兜圈子,不拐弯抹角,不讲客套,习惯于采取竖向谈判,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讲究效率。即使很多条款暂时无法达成一致,但只要双方通过沟通,有利益点,通过几轮的谈判,也可以达成协议。

西方人信奉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乐意主动关心别人,以别人为中心,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在提供帮助、在接待中国人时,我们通常这样问:“先生/小姐,请问您需要什么?”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性说法,体现中国人考虑的主体是对方,而不是自己。但在接待西方国家商务人士时,却要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者“Can I help you?”符合西方人的用语习惯,体现的是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观念。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在讲授基本语言和专业知识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选用课堂教材的时候要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模拟真实商务情景,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管理人才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找出解决问题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在实际的商务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提供某个真实的国际社会的商务案例、贸易案例或跨国商务谈判案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了解相关的文化差异,提出自己的方案,讨论后就他人的解决手段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二)小组活动法。小组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教学中兴起并在现今流行的教学策略。小组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2~6人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机会共同学习,相互讨论。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可使他们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信任。在有问题出现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商务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文化意识的培养于专业知识的教学当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