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为数学课堂增彩

2013-12-29崔曙光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它离不开阅读。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阅读水平的高低。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人们往往误认为只有语文学习需要阅读,而忽略了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是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生活和学习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教师要在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容易被学生接受。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讲究策略,要使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师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知识,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好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接受知识、走进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让知识走进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抽象数学知识理解、接受难等问题,选择恰当的教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一、读与想相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可以说:“读而不思也则惘,思而不读也则殆。”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学生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多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即通过读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确了读的目的,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读。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能逐渐养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至于机械地读。要让学生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阅读与运用相结合

阅读学会知识,实践运用知识,学贵在用。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区别。在阅读的时候,对知识进行疏导、整理,弄清概念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积累经验,增强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说明了良好阅读能力能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数学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学生大多喜欢阅读语文,不太喜欢阅读数学,他们觉得阅读数学很别扭,不敢放声读,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学生如果不喜欢或不善于数学阅读,就不会在数学阅读中思考,数学阅读能力就永远得不到提高。擅长数学阅读的学生能不断地积累数学阅读经验,能边阅读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长知识,又锻炼思维。数学阅读是学生通往数学知识世界的窗口,有了这个窗口,他们就可以欣赏数学知识世界中更多的美景。如果教会了学生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或者教会了学生怎样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会轻松许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学生无需任何帮助就能轻松解答出应用题,有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思考才能完成,有的根本解答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慢慢积累数学阅读经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要放弃他们,要给予爱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让他们学会数学阅读,学会在阅读中积累经验;学会在数学阅读中思考,学会在思考中分析,学会在分析中找到答案。这样,他们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数学阅读会给人带来启迪,会给人带来情趣,会给人带来自信,会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阅读有关数学家和数学名人故事等,学生就会想:如果我能像他们那样有成就该多好。数学课本在一个单元结束后,会讲述一个数学家的故事,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促其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技能和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实现数学阅读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