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成为心灵成长的殿堂

2013-12-29李红华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容易受环境、他人的影响。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途径和方式。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沉浸在其中,乐在其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素质 渗透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必备的内在条件。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较为迅速,正处于性格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全日制教学体制决定了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了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但这绝不是单单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完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已经成为每位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教育技能。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影响学生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师生关系排在首位。“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应该是平等、和谐、互相尊重、没有一丝隔阂的,即教师坦承自己的情感倾向,学生乐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1.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可亲的教学氛围。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师生情感交流更广泛,更深入。语文老师在教学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常常会把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领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倾向表露无遗,学生会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爸爸、妈妈一样有喜怒哀乐,是可亲可敬的。在教学《爱如茉莉》时,父母之间如茉莉般飘溢芬芳的心心相映,深深感染了我,读着读着我不禁哽咽,抬头一看,学生也很感动。师生情感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协调生生关系,创造关爱他人的班级氛围。

教师不仅要协调好师生关系,更要处理、协调好生生关系,营造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各扫门前雪,甚至是互相嫉妒、互相攻击的行为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孤独、冷漠、焦虑的心理。

王珏和任艺凡是两位学习优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而且同住一个小区,但两位家长常有意无意地将她们进行对比,致使她们都产生了想胜过对方的狭隘心理,渐渐心生芥蒂,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学习《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时,我抓住契机,让她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她们理解蔺相如的一段话,使她们明白嫉妒带来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只有坦诚相对,互相学习,才能互相促进。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学生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学习,还有身边的同学,他们乐于接受老师、同学的爱,也善于向周围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爱。班级中常有两三个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智力上的弱势,成绩的偏差,导致他们形成了一定的自卑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切入点,一方面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决心和毅力,另一方面注意语言的导向,引导优秀的学生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的友情,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人生。

二、发挥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思想内容丰富,“文以载道”、“文以载性”,那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不少课文蕴涵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适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铸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徜徉在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激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壮山河,熠熠生辉,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都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磨砺自己,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磨难,将来报效祖国。

2.培养学生自信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环境,家人的宠爱,致使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耐挫心理较差。现实世界中只有那些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心理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寓意深刻,给人震撼强烈,正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心理教育的好教材。学完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霍金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再辅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课外书籍的介绍和延伸,学生认识到在遭受困难挫折时,要坚定信念,不泄气,把每次挫折都当成人生的一种历练。

3.培养学生宽以待人、相互合作的健康心理。

宽容大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涵养的外在表现,具有宽容心理的人一般不会斤斤计较,活得洒脱,受人尊重;心胸狭窄的人,见他人胜过自己就心怀嫉妒。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于己于人都不利。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避免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培养学生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

如《争吵》一文讲了一个叫克莱谛的男孩因为不小心把另一个男孩安利克的作业本弄脏了,安利克就报复克莱谛,最后克莱谛主动向安利克道歉并和好的故事。教学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谁对谁不对?”展开讨论,并找出理由,最后引导学生反思:你有没有与同学发生过争吵?是因为什么?如果有,学了这课后,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没有,你又想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在阅读体验中,在总结反思中,学生认识到心胸开阔、宽以待人的重要性。

合作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处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求得更大的进步。课文《学会合作》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范本,教学时,我不仅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更让学生领悟合作需要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

生命是一种过程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生命五彩斑斓的一面,多种的生命形态,多种的生命体验,需要生命智慧来融合表达。学生需要老师引领去领略妙不可言的大自然,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在学完《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后,有位学生不屑地说:“老师,这个浅水洼里的鱼成百上千,小男孩一条一条地救,不知要多长时间。可能有的鱼没等到他来救就死了,我觉得小男孩太傻。”是小男孩太傻吗?我让学生为此展开辩论。经过思想的交锋,换位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在小男孩的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条生命。这个男孩的做法是对的。我告诉学生:我们身边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虫鱼鸟兽和人一样都有生命,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构成了这个美妙和谐的大自然。所以我们要呵护周围的每一条生命,更要珍惜这宝贵而脆弱的生命。在生活中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绝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三、利用语文作业的开放性,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一向富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而没有其他课程的限制和拘泥,因而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比其他的学科更频繁、更全面,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倾向的机会更多,更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周记”是许多语文老师都喜欢布置学生练笔的一种作业形式。不受拘束的写作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一吐为快”,成了抒发情怀的一条渠道,也成了语文老师了解学生情感动态的渠道。

不久前,我在批阅一位学生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承认,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苛刻,以致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此后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朗、活泼了许多。

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蕴含许许多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