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从“装腔拿调”到“真情流露”
2013-12-29次仁平措
摘 要: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大部分人都喜欢自然美,厌恶矫情做作。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在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内容”,激起情感的共鸣;解密“形式”,感悟情感中带来的那一丝丝精妙;聚焦“标点”,提取情感密码等,旨在探寻“有感情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初中阅读教学 “装腔拿调” “真情流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阅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阅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可是,反观当下的很多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似乎越来越重视“读”的功能,“读”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为什么花了“大时间”练习的“读”,花了“大气力”指导的“读”,总还是感觉孩子们是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呢?每想到这个问题,笔者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前不久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一次班级组织的阅读比赛,参加比赛的10位学生中有7位在全班同学及评分老师的面前将“装腔拿调”一词发挥得淋漓尽致,声音尖而细,再配上夸张的动作,让人啼笑皆非。不由深思:阅读应该是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有感情地阅读就是让这阅读的声音从心底里发出,应该是“真情流露”,绝不是“装腔拿调”。下面笔者仅就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师生“灵魂”在场,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真情阅读,谈谈看法。
一、真正走进“内容”,激起情感的共鸣
“感悟有多深,阅读就有多真”。阅读总是伴随着文本的理解,有效阅读的指导过程其实就是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感悟文本的过程,也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实现语文本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过程。只有让孩子走进文本,犹如身临其境,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走进文本内容,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原本远离学生的本文内容更形象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读出真情实感。
二、解密“形式”,感悟情感中带来的那一丝丝精妙
“学习语文,形式大于内容”。在言语习得、阅读指导诸多方面都应该去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学生通过内容去理解情感并不难,难就难在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从这种形式中去理解和感悟情感。所以,要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就必须去关注语言形式,了解文本的精妙所在。
初中生毕竟只有十几岁,年龄还小,经历的也少。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事情是熟悉的,但是对于表达形式却极其陌生。教师要教给孩子们不知道的知识,就必须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经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孩子们关注和体会到这样形式所流露出的情感,阅读情感更加准确到位。
三、聚焦“标点”,提取情感密码
标点符号在文中除了表示停顿之外,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同样的一句话,仅标点不同,表达出的感情就迥然不同。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所传递的情感信息,适时提取情感密码。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到学生不能关注到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其实,在汉语表达中,标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学文字表达,而且学标点的运用。标点传递给我们很多的信息,从中感受到情感,为学生阅读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揭开了文本内部的朦胧面纱。
自语言符号诞生以来,语言文字就成了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内涵等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裴斯泰洛齐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阅读技巧,而是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注重阅读指导的技巧和策略;注重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静静思索;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心灵碰撞,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如何实现阅读教学时“灵魂”在场,阅读课文时真情流露,是一线语文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丽平.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浅谈[J].华章,2010(27).
[2]陈建芬.享受阅读——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漫谈[J].西江教育论丛,2002(03).
[3]林卓玉.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反思与教改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