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2013-12-29次旺多吉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纵观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朗读教学的现象,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让课堂上书声琅琅已成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容回避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求实现高效朗读教学的策略,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关键词: 朗读 语文课堂教学 重要性

一、书声琅琅,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习惯

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一些高中学生因为没能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话不成句,词不达意,完全丢失了原作的灵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自由阅读的时机,对那些尚未养成良好朗读习惯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待个别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当在规范其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如断字、不含感情、不自信、声音小等情况,力求让学生达到吐字清晰、准确流畅的规范化阅读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中学课文中有不少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实际上是学生用自己的喉舌说作者的话。作品中准确、华美的用词,生动的语法修辞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而且积累了一些写作材料和作文技法,一举多得,为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多创造让学生朗读的机会,其实也是一个掌握、落实字词的有效方法。譬如经常举办朗诵比赛,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总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他们有各自的诵读方法。抑扬顿挫,哪里停,哪里开始,其实朗读断句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有时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如果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熟练掌握了最佳的朗读方法,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这样通过朗读掌握重要字词的基础知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比单纯地教学生记住字词的活用知识的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诵读”,让课堂书声琅琅。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二、躬身示范,发挥教师范读的重要作用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解读和要求来看,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先做到,做教师的在朗读教学中应该起示范和表率作用。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读准、读畅、读情、读境的自我朗读体验。虽然教师朗读水平有差异,有时不一定如名家朗诵那样声情并茂,但恰恰是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在学生朗读得吐字清晰、准确流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将朗读教学重点放在对技巧的指导上,让学生充分掌握文本的语调走向、节奏快慢等朗读技巧,并达到应用自如,引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让学生学会传情达意地朗读,读至激昂慷慨处,应当快速且豪迈,读至委婉处,应当读出文章的缓慢情愫。只有读出文章本来所应表现出的感情,并进一步进入文本赏析阶段,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朗读技巧的目的。而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悉心体会、潜心研究的范读才能给学生真正的朗读技巧指导。

三、巧用音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全部由声情并茂的音频资料所代替,那么,这对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显然是利少弊多。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排斥音频资料,只有适量、适当地巧用音频资料,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适量,就是音频资料要做到需要时就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时就不省略。如果课堂教学过于依赖音频资料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而且会削弱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音频资料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课前教师必须考虑使用它的教学价值有多大,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前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准备音频资料。可见,一节课中音频资料的使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适量。

所谓适当,即确定何时何处使用音频资料,重在选取那些复杂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往往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音频资料的使用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音频资料不应仅仅成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还该成为训练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

总之,书声琅琅,不可小觑。朗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教师的范读水平,巧借音频资料的辅助手段,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