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思维差异在语篇层次上的翻译策略

2013-12-29乔淑霞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英民族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在篇章的结构安排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语篇的互译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 思维差异 语篇层次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对于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Peter Newmark[1]就曾指出,从思维、意义、语言的关系研究翻译是翻译研究的趋势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思维的工具。在一切的语言活动中,思维必定参与其中。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涉及两种语言,译者的思维需要在两种语言中频繁切换。因此,有学者提出“翻译是译语的再思维”[2]。但是思维具有民族性,即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继而产生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形成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给翻译实践带来许多困难,但从语篇层次上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和策略的研究还略显不足。本文从英汉语言形式所折射的思维差异入手,探索英汉语篇互译的恰当策略。

二、思维差异在语篇层次上的翻译策略

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导致英汉民族在语篇层次上形成不同的语篇结构。所谓语篇结构,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习惯,是文化因素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唯一能作用于翻译主体和客体的就是思维。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英汉语篇的互译必然受到思维的限制。因此,鉴于思维差异,在英汉语篇翻译实践中应做出如下调整。

(一)调整语篇切入点

汉民族重曲线思维,汉语语篇的往往开头不会直抒胸臆,而是先进行一定的论述及铺垫,在语篇中或末尾处表达看法、判断或推论;英民族重直线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往往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例如:

Aristotle could have avoided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that women have fewer teeth than man, by the simple device of asking Mrs.Aristotle to keep her mouth open while he counted.

这个语篇体现了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开篇即点出主题,即亚里士多德本来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接着说明他的错误想法是什么,最后提出避免其错误想法的方法。这种思路恰恰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反。如果按照原文的顺序译为中文,则是:

亚里士多德本来可以通过请其夫人张开嘴巴让他数一数的简单方法,就能避免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的这一错误。

这样的译文不仅佶屈聱牙,而且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如果按照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则应首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是什么,再讲通过什么方法使他能够避免犯这一错误。这样译文应该是:

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要他请自己的夫人张开嘴巴数一数,就可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的中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二)调整叙事视角

西方形态语言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句中各种成分都是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关系的。这种句子格局本质上反映的是英民族焦点透视的思维方式,即在一个完整意思表述成之前,通常不会变换视角。汉民族不采用焦点透视的思维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多视角、多层次地慢慢铺开,形成独特的流水句格局,这很像中国画的透视格局。例如:

The president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dominated by questions on yesterday’s election results that he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 Republicans had suffered such a widespread defeat which in the end would deprive the Republican Party of long-held superiority in the house.(《大学英语》1996年第11期P.84)

在这个例子中,叙事视角始终围绕“president”,以said为中心层层展开,逻辑严密,概念分明。如果按照原文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将走入不可译的死胡同。译文如下: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问题集中于头一天的选举结果。总统就此发了言。他说,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共和党遭受了这么大的失败。这种情况最终会使共和党失去在众议院长期享有的优势。

原文按照汉民族的思维习惯转换之后,一个句子被拆分成几个句子,叙事视角也变成了不只一个,否则很难做到忠实于原文。

(三)调整信息布局

汉民族习惯在发布信息时倾向于“先一般,后具体;先原因,后结果;先条件,后结果”等,而英民族在信息的安排上则不具有这样较强的倾向性。因此,在英语语篇汉译时,要特别注意按照汉民族的逻辑思路安排表达顺序。例如:

Emma Woodhouse,handsome,clear,and rich,with a comfortable home and happy disposition,seemed to unite some of the best blessings of existence;and have lived nearly twenty-one years in the world with very little to distress or vex her.

爱玛·伍德豪斯简直是个得天独厚的人,又美丽,又聪明,又有钱,不但家里生活舒适,而且性情开朗,眼见要满21岁,还几乎没尝过苦恼、忧愁的滋味。

原文的一般信息放在了语篇的中间部分,转换成汉语后则提到了句首,这样契合了汉民族的表达习惯。

三、结语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英语语篇像是参天大树,枝叶横生;而汉语语篇则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层层叠叠,鲜艳的花瓣围绕着中心那颗花蕊。所以,英汉互译时,就犹如将一株大树变成一朵鲜花,或将一朵鲜花变成一株大树。当然,作为两种语言艺术,翻译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翻译时涉及的因素很多,必须从文体、上下文等全面考虑。但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原文和处理原文,才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准确。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3-47.

[2]王高生.翻译是译语再思维[J].语言与翻译,1996(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