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2013-12-29杨莲
摘 要: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教材结构的重新整合,把握教材线索,构建基本框架。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材整合 知识体系 教材结构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形势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单位时间内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历史知识是比较琐碎的,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记住、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固定模式,即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放入知识网络中,便于学生需要时迅速调用。教师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材结构的重新整合。笔者认为在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对课本进行整合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重整结构,理清线索
有些教材内容是单纯按照事件安排的,对于这些事件中的内在联系分析得不清楚,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为例,第一子目标题是“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主要分析商朝至清朝我国的商业发展历程。这其中提到了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隋唐商业发展的原X9yL1DgGntj2PpibJTY4QEmOVbclnwP5hADva6g51CM=因,亦提到了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如:春秋战国商人地位的提高,隋唐出现的柜坊和飞钱,宋朝的“交子”和明清的长途贩运贸易及商帮等。第二子目标题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主要分析了宋朝在时间、地点、经营范围方面突破了“市”的限制。这一子目还阐述了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一批新兴城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第三子目标题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分析了我国从西汉至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这一课的内容编排显得较乱,例如第二子目的内容其实就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尤其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第一子目中明明在说商业发展的历程和表现,为什么这里要另辟子目分析这个问题?三个子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很难深刻理解本课知识。教师可以重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将本课内容分成以下三部分进行分析:(1)商业发展的表现。教师可以从多个层面帮助学生归纳,例如管理、金融、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等。(2)商业发展的原因,包括交通的发展、货币的发展等。(3)商业发展的特点:起源早、政府重农抑商、处于补充和从属地位,等等。这样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编排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非零散的知识点,从而牢固记忆。
二、把握思想,有效整合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不能盲目整合,不能为整合而整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思路不清晰的内容进行整合。大部分教材内容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没必要进行重新整合,教师应选取内容相对凌乱、知识点多的内容进行整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大多是以学案为依托的,如果对每课内容都大幅度地进行重新编排,就容易使学生晕头转向,这一点在高一体现得更明显。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对历史的学习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大多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稳步提高,选择重要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教材的整合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例如,几乎所有历史事件的学习都是从背景、经过、结果、评价或影响这个方面展开的,偶尔会有特点、实质等;背景的分析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个别情况会增加国际背景;评价都分为积极和消极等。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这一课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第三子目的内容比较清晰,分析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进程的重大作用,但一二子目就不利于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第一子目除了介绍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之外,还分析了其爆发的背景,其实就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因此,第一子目涉及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第二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同样是辛亥革命的过程。因此,对于本课内容,教师就可以按照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评价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学习历史事件的一般框架。
总之,重新整合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不是教条主义,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教材是出发点亦是归宿。教材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和内容,因此对它的整合不能脱离原有内容,不能擅自增加或删除知识点,而是对教材中的已有内容进行排序的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单纯依靠学案而完全脱离教材,应该将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材料使用,切不可“丢了西瓜捡芝麻”,过于追求整合形式,忽视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要利用教材整合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新的高考背景下,教师应敢于改变,勇于尝试,改变传统课堂。重新整合教材是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一种方法,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只要教师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林.唯物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335.
[2]刘俊利.“史料教学”:基于共性规则的个性化研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326.
[3]闵晓弘,单怀俊.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历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