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3-12-29燕德丽
摘 要: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其陈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本文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教师应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一、突出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当前教学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教学内容要以技术应用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中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上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系统性,更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去掉陈旧过时、不实用的内容。
1.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的技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突出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不再进行烦锁的集成电路的内部分析和数学推导,也就是说,注重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分析和应用。例如在时序逻辑电路章节中,在介绍了计数器、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1viqJQXUBsr5oL7GxH15hTflJvw/yoKBOncMDLht4+k=工作原理后,直接介绍了集成计数器、移位寄存器功能表和使用,并没有讨论它们的内部逻辑电路。在组合逻辑电路等中规模集成电路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这样安排课程内容既突出了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又增加了技能训练时间。
2.从培养能力出发,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训练环节,包括基本性技能训练和设计性技能训练两部分。“基本性技能训练”所指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计性技能训练”则根据实际问题,由学生设计逻辑功能电路,包括选用芯片、进行安装调试、排除故障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还设置了课程设计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学生掌握了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效率。
购置相关的电子教案光盘,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开发使用。这种授课方法直观、形象,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元器件或电路的时间。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节奏太快,学生既要听,又要看,还要记,很难兼顾。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将课件在网上发布,学生可自主下载学习或复习;二是讲课要点内容要课前印发给学生;三是在多媒体课件切换时间段,要注意与适时地课堂讲解、板书、师生互动、学生反思时间的配合。
2.多种教法优化组合。
首先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对于需要深入讲授的内容采用分解法,授课时将整体内容分解成若干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在逻辑上的关联,使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思考。其次是“倒叙法”,即将一个问题的前后顺序调换,也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随机存储器时,首先将存储器的实际应用提出来,引导学生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再次讲解存储器的整体结构和原理,使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概念,再介绍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原理。这两种方法在具体授课时,可以混合使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理解课本知识的能力。
3.现场教学,讲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首先,将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有效结合起来,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实训进行。“先讲后训”可以用于介绍集成电路工作原理后,由学生对电路的功能及外部特性进行测试;“先训后讲”则用于由学生根据集成电路的功能表对电路进行测试。师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种将教学过程放在实验、实训中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控制教学进度。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投影屏幕,无法注意到教师的表情、动作和眼神等肢体语言。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很难实现师生间面对面的直接情感交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接受。基于此,教师尽量站着授课,让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抑扬顿挫,讲到重点内容时,要靠声音的变化吸引学生,还要控制语速,善于使用停顿加大语言力度,便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老师的视线要汇集学生视线,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认识。
三、结语
笔者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探索和尝试是初步的,存在很多不足,教学设计等方面没有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进一步改进,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6-285.
[2]梁俊编.关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四川技术学院学报,2005.2(1):97.
[3]周茜,徐亚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8(4):115-116.
[4]唐德洲.数字电子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