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琵琶”语,妙解考场文
2013-12-29陈永辉

亮剑2013
——高考作文备考指导篇
本期特别推荐为读者奉上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一线名师指导的2013年高考作文备考要诀;高考模拟作文的成败得失,且听名师认真分析点拨,以期“前车之师,后车之鉴”。
2012年全国共17套高考题,新材料作文竟然占了16篇,可见新材料作文成为今后作文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稳”是前提,“变”是趋势。话题作文将会淡化,命题作文相对稳定,新材料作文凸显。笔者引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从立意、选材、构思、真情方面探讨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唯见江心秋月白——立意
高考作文立意准确,使阅卷老师“悄无言”,只见“秋月白”,如痴如醉欣赏精美佳作。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文章中的一切都是为“意”服务的。这个“意”立的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文章立意不但正确、深刻,更要新颖,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言他人之所未言,使人耳目一新。一个新颖的立意,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那是一种极度疲劳的阅卷状态下使人精神振奋的感觉,一旦阅卷老师有了这种感觉,就为作文拿高分打开了绿色通道。这里只简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考生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1.辩证分析,准确审题;推理想象,明确立意
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都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近年来,虽说作文题目不再设置审题障碍,但材料作文审题难度还是不少,如果不认真审题,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一定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立意,这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立意的关键。立意要明确,中心要突出,对考场作文来说,乃是稳操胜券的高招。
2.调动生活阅历,类比联想;综合比较,寻找新颖别致角度
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定主题的过程,我们认为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综合比较即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立意,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提炼”的过程,我们常把立意说成“炼意”,这形象地说明提炼主题的艰难。只有全心投入,层层深入挖掘,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提炼出正确、鲜明、新颖的主题。古诗曰:“一树梅花万首诗。”高考作文制胜关键之一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新颖别致的角度,出奇才可制胜,立意出新,其实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稍稍偏离一下人们习以为常的角度而已。转换角度就是转换一种看问题的眼光,就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立意才深刻,才受阅卷老师青睐。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选材
确定文章主题后,就必须精心选择有关材料。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所选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典型,三要鲜活。这些材料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就要求平日善于观察,把大量的见闻、感悟积累储存起来,用时才有选择余地。对积累的材料要拢、捻、抹、挑。“吹尽狂沙始到金”,最后用一双慧眼挑选出符合主题需要又新颖的材料。
巧用课本素材,选择“抢眼”材料。课本是一座写作素材的金山,我们要挖掘和利用这个宝。另外,我们把眼光盯在课本上,还应开阔视野,在课外书上大做文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为考场亮剑提供鲜活素材。读书既要博,又要精,可以在某部名著上多下工夫,熟读精读。课外书也是写作素材的大观园,考生像蜜蜂,采得百花酿佳蜜。而在选材时,要选择鲜活的、典型的、“抢眼”的材料。
三、铁骑突出刀枪鸣——构思
文章要引人入胜,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就要结构新,文体不同,结构方式也会不同,不管采用何种文体,构思一定要出新,只有出新,要“铁骑突出”,达到“刀枪鸣”的效果。这就是考场作文制胜的法宝。如何使文章出新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凤头豹尾 ,耳目一新
高考作文自己的规则。网上阅卷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更要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的思路。一篇文章发过来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这两个段落,评卷老师不去滑动鼠标,是一种静态阅读,看得时间长,好的开篇必将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中间部分属动态阅读,更多关注文章的思路层次,到了最后自然段,又是静态阅读,所以文章开头要巧饰凤头,直入正题,巧妙点题。结尾如豹尾,要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故而开篇结尾的构思新与否,直接决定考生文章的命运。
2.构思贵巧, 金线缀玉
综观考场满分作文,都有较为“机智”的构思。这机智的构思浓缩为一个“巧”字。只有巧,方可出奇招,显个性,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巧”才能第一时间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参加高考的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学会掌握一些构思技巧,熟练运用,让其成为自己的绝活。文有法,但无定法。考生要学会心中有法而不为法约束,作文才会因个性而丰富多彩。有一篇时文《特别的礼物》讲的是阿尔琼和玛洛比夫妇的故事,阿尔琼有心脏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心脏,在生日时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找到了一个匹配的心脏。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两个星期后,玛洛比再没回来,她在车祸中去世了,驾照信息显示,他要把心脏移植给需要的人。其实阿尔琼移植了妻子的心脏。精巧的构思,扣人心弦。
四、未成曲调先有情——真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扣读者心扉,文章才显得具有内在的美丽。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作基础,无论怎样的雕章琢句,都只能“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在高考作文中,字字句句总关情。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高考作文分等级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等。“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
1.直抒胸臆,倾吐真情
直抒胸臆即把感情直接宣泄出来。用这种方法往往是因为感情奔涌,不可遏制,只有直抒胸臆方能痛快淋漓。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感情充沛、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切记感情真挚是前提,最忌空洞抒情。
2.雕琢细节,生发真情
情感抒发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附着在具体的细节中,细节越真切,情感越真实;细节越细腻,情感越浓郁。一个细节描写胜似千言万语空洞的话,点点细节,缕缕情,让人心动。
3.妙用修辞,抒写真情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抒情,使感情具象化。用拟人,可凸显感情的真挚;用排比,气势非凡,情感澎湃,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还可用渲染手法,使感情强烈;虚实手法结合,表达感情含蓄,以情动人。
考场作文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割裂事件。即不顾整体,掐头去尾,只对事件的某一点发力。正确的做法是要站得高远一些,把事件的前因后果思量思量,剔去芜杂,拨开枝节,显露真义。
二是撕裂人物。即多个人物只取一个,一个人物只取一点。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人的整体行为,提取其共同点加以生发。
三是演绎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全文照抄材料,扩写材料,或是编一个类似的故事。这样的文章给人原地打转、投机取巧之感。写作时思维要放得开,特别不要敷衍,改写材料。
一篇考场作文,如果能以亮丽的标题、新颖的立意、鲜活的材料、诱人的结构、醉人的语言、悦人的书写来精心打造,展现自我风采,凸现个性,高品位的作文自然向你走来,那时,回眸一笑百媚生,满分作文绽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