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时光中的埋葬与新生

2013-12-29徐志超

美文 2013年24期

一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时光总是最犀利的刻刀,在人们心中镌刻下最深的印痕。

埋葬了腐旧的岁月,面向的是温暖的朝阳,新生的一中,迈开脚步,奔向前方。

再孔武有力的双手也抓不住溜走的时光

沐浴着塞北的风尘,缺少了江南氤氲的水汽,骏马秋风的冀北,似乎注定了只能是雄浑悲壮的战场,而不会是培养文人骚客的天堂。所以,曾经的柳川书院,孤单地立在塞外的风尘中,京西的硝烟里,显得与周围的环境如此格格不入。可是她还是在这里,经历百年的风雨,如盘根的老树,春来秋往,落去了一身的叶,改换过无数的名字,却把根深深地扎在柳川河畔。

时光如流水,时间沙漏一秒一秒地走,它却从不停住。浸透了百年书香的宣化一中,却抵住了时光的侵袭,愈发雄浑,豪气干云。湮没在百年时光里的种种,都见证了这所名校,一步一个脚印的,摆脱了腐朽的书生气,放射出新的光亮。

黑暗的年代里,总会有人执着火把,执著前行。

知识青年的满腔热血,会不会把蓝天的半边也染红?

我们难以溯历史之河而上,去探寻一中在那个灰白年代的往事,只会依稀记得,革命的火种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着。1934年,想必那时的天,还总是阴沉沉的吧?一中古朴凝重的校园里,第一次有了共产党人的身影。没有大声疾呼,没有奔走相告。他们在这里停留任教,默然地用革命的烛火,点染了阴沉的天空。从此,爱国学生的游行里,便有了一中学子的身影,为国家振臂高呼的怒吼声中,也便有了一中学子嘶哑的嗓音。

总有这样的人,用火把,把一中的校园照亮。

是不是浴火的凤凰,会有更壮丽的涅槃?

风雨如晦,一座古城里处处弥漫着的,是压抑的气息。原本阳光明媚、琅琅书声的校园,却在残暴的日寇手中,成了关押志士仁人的场所。

阴霾的天,一如阴霾中的中华民族。

凋落了叶的柳,静默在结了冰的柳川河畔,在寒风里,萧萧瑟瑟 。

终于,等到了阳光重新布满校园的这天。曾经的一中人,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昂起了低垂十二年的头,从墙角落的积满了灰的红木柜最底层,翻出了书本,回到这个曾经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校园。

宣化一中的命运轮回,宛若浴火重生的凤凰,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获得更美好的幸福。

荏苒柔木,君子树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深深铭刻在一中人的心头。

褪去了钲鼓之声,一中的校园里,重又响起了风雨朗朗书声。

见证了一中半个世纪风雨的郭荫南先生,看到了复校初校园的破败凋敝,看到了校园里行色匆匆满面喜色的师生,他的心也深深地颤动,他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自己求学时的寒窗苦读吧。看到青春的学子,他的心底想必也会浮现出曾经同窗稚嫩的脸颜吧。

多年珍藏的古书所为何?不就是为了能够教导学生修习古礼,推行教化吗 ?不就是为了能够将荏苒柔木塑做参天大树吗 ?珍藏的1039册古书,也会化作丝丝春风,点点雨露,祝学子们航行于知识的海洋,博古事以悉今朝。

无数的校友,无论天南海北,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一中的沉浮起落。在这朝阳散发出光芒的时节,他们或捐钱捐书,或归校任教,用自己的奉献化做点点春泥,更护幼小的花苞。

荏苒柔木,君子树之,繁华成曦,朗人心怀。

克己复礼,行魏晋古风 。

塞上的风尘里,可以隐着书香门第,少了江南温暖氤氲的水汽,却为曾经的柳川书院平添了几分厚重苍茫 。

行走在校园里,品尝到的是一种芳香的气息,饱含着绿树的清新,花朵的芬芳。女同学清新活泼的马尾,深埋在书本里,从文字中找寻着青春的气息。诵读着唯美的古风词句,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名士风姿

古朴的礼堂,斑驳的墙壁写满了沧桑,灯光下婆娑摇动的树影,映在其上,不知道是有多么丰满的韵味。礼堂前的石碑,镌刻着礼堂的历史,同样也是一中的历史。屹立了几十载,礼堂还是那么的雄伟。大钟执著地走着,几十载从未停息。在岁月的长河里,几十载的岁月,甚至百年的芳华,也只留下一点淡淡的痕迹。可是百年岁月,百个春秋冬夏,从一中走出的学子,却以壮怀的热情,把青春挥洒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再孔武有力的双手,也抓不住溜走的时光,

积淀了百年的历史,却要试着忘却辉煌的过去

只是因为

一中学子,要去做时代的弄潮儿,

把知识,变成属于自己的朝阳 。

(宣化一中高三·22班)(指导教师:吴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