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物联网的远程人体感知与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2013-12-29童仲华等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该文就远程人体感知与监测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技术方案的实现进行了探讨,分为总体流程、终端设备和报警系统三个部分,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美好展望。
关键词:医学物联网;人体感知; 监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8-6372-03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患者只能通过主观判断,无法客观真实地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常常在发病之后才去卫生所或医院做检查,通常错失最佳救治时机。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也增加国民经济支出,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此,传统的医疗保健模式需要改变,从生病后治疗转化成事前的健康预测管理、疾病预防、早发现、早救治、以及治疗后的跟踪与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远程人体感知技术是一个用于人体生理指标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整合、分析、共享及监护的医疗无线网络技术[1]。它利用各种先进的生理指标数据采集器,把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数据心电、心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等采集,并在监护个体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智能分析并加以存储,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医院或区域健康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存储,使得广大患者随时随地得到及时的监护和治疗,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1 总体流程设计方案
医学物联网整体结构分为:感知层 网络层 应用层。总体技术流程为:检测感知设备终端在其嵌入式系统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频率扫描检测单位,并将扫描得到的数据通过比较器和标准数据进行量化比较。其比较结果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部分,若结果正常则将结合按照既定流程传输和存储;若检测数据结果异常则启动报警系统,开启远程救助模式。其原理流程图如下:
2 终端设备设计方案
每名终端设备使用者都分配身份验证唯一识别码,我们将心电、心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等各种传感器综合在一起,使用嵌入式系统,在统一的时钟控制下设定一定的扫描频率,传感器按照时钟控制将采集的信号实时传回暂存器,根据RAM中预存健康标准值范围在DATA比较器中进行比较运算并把计算计算结果传回CPU。控制中心根据比较器回传结果代码进行下一步动作:若数据正常则将数据直接传输到干休所或体系医院数据库;若数据异常则启动报警程序。具体工作流程框图如图2。
3 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报警系统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报警启动模式,手动报警启动方法为:在设备终端上配有SOS呼叫按钮,当使用者需要报警时可以手动按呼叫按钮启动报警程序。自动报警是在设备终端的正常检测过程中发现危险数据时启动,当设备终端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出现比较器输出报警信号时,CPU会根据预存ROM中程序对报警情况进行多段时扫描,并迅速判断出现报警进而及时启动报警且避免误报警发生。其具体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及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远程人体感知与监测技术可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连续、长期、动态的生理指标监测,定期分析,及时制定预防保健措施;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监测,可以有效报警,提高一线救治成功率;同时,可实现对保健对象实施全时制、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医学物联网发展报告[P].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201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