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建立
2013-12-29张天敏
摘 要:RFID技术,促使着图书馆进行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需要建立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的采编工作新模式。本文根据RFID的技术概念及特点,认真分析了其必要性,并就如何实现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建立浅谈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RFID技术 采编 模式 建立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各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新的变革和进步,促进了图书馆数字化的进程。图书馆数字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管理手段进行数字化,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以更好的利用,相关服务得以更好延伸。而RFID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的强大技术武器。
1 RFID技术的概念
RFID又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于2O世纪9O年代开始兴起,作为一种自动识别(Auto Identification,Auto—Id)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进行空间藕合达到无接触信息传递的目的,以此识别所传递的信息。RFID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零售、物流等行业,相较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其具有免接触、快速、批量、存储容量大、抗污染能力强、识别力强、可反复利用等特点[1]。因此将其与图书馆业务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图书馆借阅、典藏、检索及统计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读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管理更好地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2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2.1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管理的变革
传统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对图书的分iIqEU+2epgyGOgqLM+OtZA==类、借阅管理、整架和盘点上,人工操作不仅效率难以提高,还极易出现失误。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资源管理能力等都是很大的考验。RFID技术的运用,是图书馆转变传统管理理念、追求科技进步的体现,它把高科技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工作人员工作起来更加节约时间、节约劳动力,使整体采编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效益得以提升。因此才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保障图书馆更好地进行数字化管理。
2.2 RFID技术影响贯穿于图书馆的各个管理环节
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是以图书采编基础完成的。无论是文献的采访、分编,还是对其的加工收藏、借阅流通,包括为读者办理的借阅卡,所有的业务都需要RFID技术的支持。因此,对于采编部门来讲,既需要完成对书目、文献的相关数据的采集,还需要完成安装RFID标签,并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关联。巨大的工作量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套可行的工作模式,那么很容易在操作过程中无章法可循,极易导致工作人员失误,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者损失。因此对于采编部门来说,建立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3新版图书带有RFID标签促使采编工作不断进步[2]
根据RFID的技术特点,目前很多新出版的图书,特别是外文出版物都直接贴上了RFID标签,这得益于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另外随着相关标签和扫描设备等价格愈发便宜,这将会使整个出版行业在以后的出版物上都运用RFID技术。直接贴上RFID标签,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图书的发行、运输、销售过程中进行数据管理,也能够在借阅、典藏等环节上提供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节约相关费用,促进了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普及运用。图书馆采编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开展图书的RFID采编模式,进行统一编目的可行性探讨。
3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实现
对于图书馆来说,必须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特点引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更新服务理念。RFID技术的应用,为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图书馆管理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提供了动力,为现代图书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提供了保障。
3.1根据RFID系统特点,修订、完善相关的图书采编工作细则
传统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十分复杂,要求也非常详细,因此也会产生许多漏洞。RFID系统的运用,能够改善传统的图书采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根据其特点,简化完善相关的图书采编细则,使之更适用于高科技的图书管理工作。例如:传统的图书分类法,要求将图书进行最详细级别分类,以便于区分图书的排架及位置,但却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采用了RFID技术,在OPAC上新添了图书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指引读者快速准确找到所需图书。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图书馆图书分类标引细则进行完善,包括:(1)不再用复分号分类长度超过9个字符位,如TP125.321—54简化为TP125.321。(2)不再用复分号分类H类和G类图书。(3)只用大类细分组配号,如H428.5:I631简化为H428.5:I。(4)不再按照《国际时代表》复分外国人物传记的分类号,如K648.216=422简化为K648.216[3]。类似于这样的细则修正,能够大大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3.2根据RFID系统对编目数据的要求,及时修正数据控制中的问题
传统的图书编目很容易出现诸如:编制数据条形码与实际书目不相符,录入信息出现错别字、索书号出现错误等现象。但是RFID系统必须按照数据进行顺架排架,因此它对编目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自动借还这个功能来说,需要十分准确的数据才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对所编目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在进行数据关联之前,及时的修正出现的各种错误问题。同时对于在上架排架时所发现的有问题的图书,也要及时退回,重新进行采编处理,以保证高质量的数据录入编目[4]。通过RFID系统能够将以前的采编数据重新全面的检验一遍,并进行及时的修正,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也是“一劳永逸”,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方便。
3.3建立信息数据交流平台,有效科学采编图书
为了更好的进行采访工作,需要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数据统计,特别是对于期刊这种馆内借阅的刊物,更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其阅读价值,提高其利用率。RFID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图书期刊的借阅次数、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更加准确的把握读者的需求及喜好,能够为图书采编工作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购置资金,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最需要的图书上。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们通过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也能够使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从而推动图书馆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发展。
3.4强化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进行采编工作的人员,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但是应该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RFID技术的运用,能够实时掌握图书资源的流动信息,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人员,要不断更新图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加强自身教育,熟练掌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运用RFID技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扎实做好图书采访编目的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当然作为图书馆来说,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为工作人员能力提高提供培训,真正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图书馆管理员,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RFID技术,不断提升采编工作的质量,能够更好的为老师、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满足高校的教学及科研的信息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化。虽然RFID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建立并非易事,还需要时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邵仰东. 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采编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2,7(32):113-116.
[2]周晓光.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Jose A,Chand B.B,Rao M N,RFID applications in libraries [J].SREL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42(4):712-714.
[4]付晓英.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19):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