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12-29巩晓玲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三农问题解决好了,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投入不足、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力过剩、农民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能力较差等矛盾比较突出,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关乎国家的政治、经济、神会稳定、国家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等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东西解决好了,社会才会发展的更好。因此,农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农业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些完善的地方,实力薄弱的农村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怎样才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呢?笔者认为只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才是农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要打破既有的“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节约农业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效益最大化。
1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1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规模小,农业科技水平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的投入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具体的长远规划,从而使在农业投入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操作和科学化管理得不到利用。因此,加大了经营成本,农业科技项目推广缓慢,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种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2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由于信息不足,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非常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想种什么种什么,想养什么养什么,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给予农业补助,让农民搞一些“形象工程”,政府盲目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大起大落,农民投资的巨大损失,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1,2]。。
1.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
在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科研经费少,运行效率较低,科研条件和设施简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造成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水平较低。
2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我国经济就会得到质的飞跃。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研,以提高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1完善和加大政府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了力度,政府部门要抓住机遇,大破旧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不断吸收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只要对农业发展有利的资金都可以投入到农业中去。
2.2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和区域特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广良种工程,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建立健全各项服务流程,变管理为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实现企业加基地的经营模式,解决农产品的销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3. 加强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要经常性的组织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活动。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大比武、农产品名特优评比活动,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2.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
总之,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的比重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按照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3,4]。
参考文献
[1] 袁本华.襄樊县域农业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J].农产品加工,2009(10):46-49.
[2] 张九聪.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农业产业化[J].山区经济,2009(5):31-32.
[3] 张秋红.都市农业与农民技术素质教育[J].华北农学报,2005(S1):195-198.
[4] 涂进荣.闽东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