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业能力的“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2013-12-29朱兰
摘 要:本文针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培养职业能力,结合专业、结合企业、结合就业三结合课程改革方向,分别就实施分专业教学;开发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项目课程;构建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职业能力 应用写作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79-02
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根据职业需要及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入教材和课程,设计、整合学生必备的知识、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的关联性,突出应用功能,培养职业能力,保持教学内容的适时适需。但是,目前应用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应用写作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应用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应用写作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写作课培养的写作能力应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中写作报告、合同、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保证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就要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写作课教学目标相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没有结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现在的应用写作课过于强调独立性和系统性,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缺少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渗透,不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达不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做、学、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跳出瓶颈。
(4)应用写作课的考评体系与专业考评体系缺少融合。
评价体系单一、以闭卷脱离职业情境考试为主、评价指标不科学,终结性评价远远高于过程性评价。
(5)应用写作课程没有承担起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任务。
应用写作课与专业课的相关度并不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形式独立并行,没有相互渗透互促互补。
1 培养职业能力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要素分析研究
1.1 实施分专业教学,真正达到应用写作课与专业课的相互渗透
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写作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把真实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整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对现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细化教学内容,设立学习情境。由项目—任务—引出,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由于面向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实施分专业教学,分专业教学即某名语文老师固定对应某几个专业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专业、了解企业,根据所教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制定相应的项目教学内容,确保学习单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可展示的项目任务,
与专业对接,实现应用写作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与结合,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项目课程
在体现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应用写作课教学内容的构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获得,又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以专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开发出若干个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应用写作项目课程。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业主办理入住手续为例说明。
入住手续包括前期准备、入住现场、入住后续等工作环节,可以开发的项目课程要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内容渗透到应用写作的教学中。完成这一工作需要使用到《入住工作计划安排表》《关于办理入住手续的通知》《致广大业主的慰问信》。《入住验房表》《业主家庭情况登记表》《装修申请表》《住宅使用说明书》《入住登记表》业主公约》《住户手册》《入住通知书》《业主证领用登记表》《消防安全责任书》《服务指南》《钥匙领用登记表》《住宅质量保证书》《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写作知识,而验证、验房收楼、办理业主证、发放钥匙、交纳入住费用、签署《消防安全责任书》《业主公约》资料发放等,要求普通话、倾听、交谈、介绍、接待等口语表达技巧训练,体现了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特点。
1.3 对不同专业项目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创新
教学过程是实施职业教育课程的手段与方法,没有有效地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也很难实现结合专业、结合企业、结合就业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为此,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可以创建与职业过程具有一致性的教学过程,选择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等进行合理设计,创设相应的职业情境。
第一,结合专业、企业采用现场教学。
请专业教师或者是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工作流程,这一环节还可到企业参观或者观看录像的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第二,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以办理入住手续为例: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办理入住所需的所有文件资料,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前台接待员、业主、物业管理员等角色,并进行角色互换。
第三,以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专业,到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第四,实践演练(模拟演练法)
演练前,教师要进一步明确任务,采用普通话交流,注意礼貌礼节,然后根据角色进行实践演练,并进行互换。
第五,归纳分析点评
演练结束,教师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优点进行点评,明确文体特点,讲解写作格式、要求、技巧。同时还要兼顾传授口语表达技巧。
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自我完成,实现了自主知识的构建,获得了职业能力。互动合作、结合专业、结合企业、结合就业三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
1.4 构建应用写作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评价体系
(1)加大运用应用写作知识解决职业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比重。
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应用写作课的考核内容要涉及职业工作任务,在专业课的考核中,也将涉及的应用写作课的技能与素质列入考核范围,这样才能实现运用应用写作知识与技能解决职业情境问题的目标。考核可以是口试、笔试、实践、训练等多样化形式,加大运用应用写作知识解决职业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的考核分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
(2)建立灵活多样的以职业能力为主的评价内容及方法。
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能体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应包括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内容。把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协作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等能力与职业素养都归入到能力考评体系中,在过程性考核中建立小组考核档案,记录下在每个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情况并进行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教师根据各组上交的考核档案并结合教师本人的情况记录,对小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能够全面描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考核方案设计时,应纵观学生的情意目标,能力目标与认知目标,设计出若干个过程性考核指标,同时结合终结性实操考核进行考查,避免考核结果的片面性。
2 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用写作课的课程改革要践行“全面发展”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与职业岗位胜任能力,构建应用写作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模式,强调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写作课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不是消弱其独立性成为专业课的附庸,只有应用写作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朝华.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刘畅.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瓶颈及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