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灾害报道”看我国灾害报道观念的转变

2013-12-29韩静

科技资讯 2013年19期

摘 要:灾害报道,作为社会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形式和内容的展现,总是受到一定观念的影响,并随着观念的不断转变而变化。本文从代表性的灾害报道案例来分析我国灾害报道观念的转变的表现,并最终简要分析观念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灾害报道 观念 表现 原因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31-01

灾害,它是对人们正常生活的一种破坏,它瞬间摧毁我们辛苦搭建的房屋,夺走人的生命。灾害报道,是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以其时效性和现实性吸引着我们。我国灾害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它是经历了“抗灾才算新闻”到“灾害本身是新闻”的变化历程。

1 透过灾害新闻看变化

1.1 “抗灾才算新闻”的实证

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气象记载80年来罕见的严寒。新华社记者是这样报道这次灾害的:

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七点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八十多年来罕见的严寒。……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十八日。[1]

1.2 “灾害本身是新闻”的实证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相信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将永远无法抹去,在我们的《新闻联播》的内容上,它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地震的上,透过这些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地震灾情,灾民的生活安置状况等。

如今“灾害本是实证”的新闻报道占据着主流,在最近发生的“芦山地震”中,透过新闻报道,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最新的伤亡人数,救援实况和灾民的生活安置状况。

1.3 分析变化

从上述灾难报道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从“抗灾才算新闻”到“灾害本是新闻”的鲜明的对照。在“抗灾才算新闻”中,灾害报道秉承的是弘扬灾难面前人们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全国上下在党和领导人下的万众一心的团结。它是通过灾难这一媒介来宣扬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团结,灾037bb4d666c0cc733c0c72520652aee686f6a89827145d2c698943191b7c9f19难只是一个客体,一个工具,并不被置于一个主要或重点关注的对象,更不会以次为契机来从长远利益来考虑如何防止的问题。而在“灾害本是新闻”中,我们看到了上述观念的转变,各路媒体采访地震灾民,倾听他们的心声,专访地震专家,从专业地角度为我们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报道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为灾后重建工作做准备等。从这些灾害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灾害审视,长远发展”的观念,灾害是我们反思现状,构建未来的一个桥梁,不仅本身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反思,由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可以说,这种观念是着眼于灾难微观与宏观层面的结合。

2 观念转变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抗灾才算新闻”到“灾害本身是新闻”中的观念变化,具体到微观层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报道视角从“主观报道”到“客观报道”的转变

在“抗灾才算新闻”中,我们印象最深刻是在抗灾中涌现出的大无畏的人物,灾害报道从个人主观的情感去报道整个灾情的发生和进行,宣扬抗灾人物的勇敢、抗灾组织的英明等。

而在“灾害本身是新闻”中,将灾害作为报道的中心,关注灾害本身的破坏强度、灾情的具体实况,客观地叙述和表达,似乎“冷眼旁观”,但却给观众一个真实、实在的报道,这应该是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

2.2 性质上从“时宜性”到“时新性”

2003年的SARS病毒,在灾情发生后两个月我国媒体才开始报道,考虑的就是报道性质的时宜性,其实这归根到底就是观念的“作祟”,即没有将灾害本身看做是新闻。

而在“灾害本是新闻”中,由于强调灾害的中心地位,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注重报道的实新性。一个灾害报道的时新性强,在现代社会,不仅可以提高报道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人们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甚至可以挽救生命从而保卫整个国家。在我国最近的芦山地震中,灾害报道的时新性,为灾区的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各路救援组织纷纷赶往灾区,相关部门也紧锣密鼓地加强灾情防治和灾后重建工作,为人们赢得了最佳救援时机。

3 观念转变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职能的转变

虽然我们平时都大谈,特谈“新闻自由”,殊不知新闻报道是在一个大的政治环境之中,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和制约,其观念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在“抗灾才是新闻”的年代里,新闻报道也是多围绕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的,而政府也是进行着如何领导人民取得抗灾胜利,因而不可避免会有行政化的色彩和个人主义的宣扬。而如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政府逐渐意识到应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并采取多种措施使得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得以表达,在灾害报道中还原事件的真实,给大众一个自我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其更好地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很好地表现。

3.2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

在“抗灾才是新闻”中,我们看到典型人物身上的英勇无畏,为了集体利益而舍身的可贵品质,它让人们在危难时看到我们所共同坚持的价值,从而鼓励社会整体成员坚守和弘扬,所以有统一的价值取向。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的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呈现出由传统统一的价值到个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2]“灾害本是新闻”则客观地叙述灾害,但是对于人们何种反应,留待人们去评价,给予人们自由的价值选择空间。但价值多元,并不表示可以随心所欲,它必须在我们社会秩序容忍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 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J].现代传播,2001(2).

[2]朱清河.中国传统新闻报道观念的合法性危机及其现代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