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智能化配电方案研究①
2013-12-29来国海
摘 要: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是智能配用电服务,其在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地位突出。本文着眼于工业用户,探究已有的电网系统,设计智能配用电的方案。
关键词:智能化 配电方案 区域
中图分类号:TP3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087-02
近年来,各国电力行业重点研究智能电网。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家电网明确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这一新的概念。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依托于成熟的技术支持体系,智能配用电体系是上述体系的分支。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网配置智能化的重要突破口,它面向用户。
1 智能配电方案的概述
将高级传感和测控技术、通信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结合起来,在事故及正常使用的状态下使配电网的计算、保护、监测、控制等与供电部门的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融合,允许接入分布式电源,为用户提供分时计费、择时用电的互动型服务,以及更加高效、可靠、安全、优质的电能,这就是智能配电网的意义。通常,智能配电网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智能配电网的特征有以下几个:与用户互动、提高设备可利用率、较强的自愈恢复能力、可视化管理、节约开销、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
智能配网的基础是物理实体电网,例如配电传感器、配电终端、基础设施等;它融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如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由于智能配电网支持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分布式电源的使用和接入,比传统配电网运行更加灵活,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智能配电的技术支持系统有这样几个组成部分:智能配网数据平台、配电自动化系统、数据挖掘和配网智能调度。
2 智能配电方案的技术路线
2.1 无源光电电流互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主要是完成配电自动化,这对于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以及改善配电网的供电质量十分有效;可以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使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优化资源的配置;同时还能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管理配电网。依据这篇文章建立的配电自动化的试点工程,应当紧密围绕国家电网的“五大”体系建设和坚强智能电网这一理念,建设“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配电网,全面提高配电网的安全管控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充分探索运行管理配电网的新方法,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这一试点工程的主站系统的基础是SCADA,核心是管理配网调度,加强信息的综合利用及共享集成,使配网的业务管理流程化;通过IEB信息交换这一桥梁,充分提升信息交互水平和应用系统集成,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已有的电缆通道,用EPON技术新建通信系统,连接终端与子站,使配电自动化全部覆盖光纤;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使配网的调控一体化。
3 智能配电方案的具体设计
配电网的对象是用户,对于创新用户服务、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保证供电质量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体现智能电网互动性的特点,设计配电时,必须考虑用户这一因素。本文着眼于工业用户,探索设计智能配用电的方案。
3.1 设计原则
本文涉及到的项目,是以智能配用电技术为基础,其智能配用电的设计方案,是根据工业用户用电行为的特点,进行新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以达到智能配用一体化的目的。智能配用电方案包括以下几种:智能用电功能和通信功能的综合设计;设计配用一体化的互动平台;智能配用电技术支持系统等。用户的反应可以分为五个类别:用电安全与便捷特征、环境保护、电力市场信号响应特征、电能质量要求、用电需求特征。
3.2 需求分析
对于工业用户,设计配电方案,首先要完善配用电一体化,根据不同用户不同的用电需求,推广与实施不同的方案,提供互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充分发挥用户的市场的主体的作用,优化智能电网的分配。通过调研总结工业用户,探索未来智能电网的前进道路,用户用电需求有高级需求、中级需求、基础需求这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具体的需求内容也不相同。
基础需求:要求供电可靠、安全,使电费的成本降到最低,且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营。这一层次的企业在电力市场中被动。调查发现,由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有限,一部分企业,其电费的控制手段和成本管理粗糙,对用电量只进行月统计或年统计,按时段统计的企业很少,管理不够精细化。
中级需求:部分企业有较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粗放型的电能使用和成本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优化电能资源的配置。
(1)定制电力:不同的工业用户有着不同的生产特点,其对电能质量水平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定制电力就是为了满足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不同的企业需求电能质量不同,不同的电能质量对应不同的价格,配置不同质量的电能必须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支撑。
(2)多渠道自助服务:用户作为买方,希望用电安全可靠,用电成本较低,同时希望服务更加互动化、个性化、便捷化、多样化,对电力公司的营销要求越来越高。自助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查询及发布、费用结算、用电咨询、故障的诊断及处理、业务扩装和其它增值形势的服务,电网可以通过实体营业厅、短信、95598、网上营业厅、智能终端设备、邮件等不同的渠道提供这些服务。
(3)能效分析:随着尤其大型高耗能企业等工业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重视能效分析,主要包括能效项目实施效果验证、能效诊断、设备能耗的动态监测信息等服务。
(4)用电分析:重点是分析统计企业的用电负荷,同时也可以进行动态实时的负荷结构分析、负荷预测、负荷统计,比较不同用户间的负荷,使得企业更加精细的管理电能。
高级需求:建设未来智能电网的重点是互动化,通过企业与电网之间业务流、信息流、电力流的三流互动,使企业积极管理电能。在电能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需求会上升到高级需求,企业开始重点考虑合理优化配置电能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的中级需求达到其预定的标准时,企业可以立足于能效分析的结果,选择具有经济效益的能效项目,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电价,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电价策略,并在各个环节参与电网的负荷管理。
4.3 实施方案
对于三个需求层次,有三套不同的实施方案。
方案I:部分的工业用户其关注的重点是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费成本的降低,因此,方案增加了较多有意义的自助服务,其中一项是在线查询,通过这个功能,企业可以更加方便、清晰的了解企业实际的用电状况,包括电费成本、负荷变化、设备能耗信息和电价信息等。
(1)电价信息的查询:在短期内,终端销售的电价依然是由政府部门管制的,工业用户不能自由选择电价,电价数据的查询应运而生,包括峰谷分时电价、固定电价和将来可能出台的可中断电价、高可靠性电价等。伴随着改革电力市场,未来将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的电价查询服务,方便用户。
(2)增值服务:如支持其它增值信息的查询服务(例如其他能源的动态实时价格的查询)、为大客户提供节能评估的服务、为大客户提供节能衍生品(例如二氧化碳等)的交易服务等。
(3)实时用电负荷情况的统计:监测企业24小时的用电负荷的变化情况,这种监测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单个车间,同时,系统可以自动根据监测的数据,生成该企业的用电负荷构成的分析图,方便企业管理。
方案II:配用电体系中信息互动平台和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立足于原有的数据系统,重点强化数据处理的功能,使互动更加广泛。
(1)定制电力服务:发展配电自动化,可以使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分布情况得到更好的监测,并分析评估质量问题对配电网电能的不利影响,通过配置各种智能型装备来治理和抑制电能质量。将来,终端电价会部分放开,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电价,在电力供应商更好的为重要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用电策略定制的服务:依据工业用户提供的电费预算和生产计划等信息,电力公司可以为用户制定合理的用电计划并选择合适的电价。
(3)在线的安全用电服务:通过系统,可以实时管理重要用户的安全用电的状况,并且依据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备、供电方式等信息,自动分析所监测的重要用户的供电安全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并向用户提供治理用电安全隐患的方案。
(4)能效优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工业企业的生产能耗过程可视化、信息化,提供管理提升、数据采集、智能控制、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使得用能结构得以改善、运行方式得以优化,用能设备效率得以提高,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方案III:通过调研智能用电项目,能效管理系统、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市场前景明朗,而侧分布式的储能装置及电源似乎并不太受欢迎,只有少量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大型工业企业对它有兴趣,这些企业的一个公共特点就是用电需求层次普遍较高,所以,应该向这类企业重点推广用户侧分布式储能装置及电源。
(1)电能交易的服务:电力公司与用户双向计量用电,部分用户需求侧报价,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向电网出售电能或者从电网中买入,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时段,电网和用户之间互相供应电量。
(2)充放电与储能的接入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可以对用户充电时段合理调配、分析统计用户的充电需求。依托信息数据系统,平衡电网负荷,使得用户可以有序的充放电,使设备利用 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可以提供关于调度、配网的相关数据信息。
5 结论
建设智能配电网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根据不同用户用电行为的不同,设计智能配用一体化这一新产品。本文对工业用户用电需求进行了分类,分为高级需求、中级需求、基础需求,依据这个分类,设计相应的用户智能配用电方案,推动智能配用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贻翕,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⑴:7-11.
[2]王蓓蓓,李扬,高赐威.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0):17-22.
[3]余贻鑫,来文鹏.智能电网述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