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2013-12-29冯伟

百年潮 2013年10期

抗战公路 “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的由来

“二十四道拐”公路,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今晴隆)、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整修改造工程主要做了减弯改线、择址沿山道泥土疏松处砌石垒墙、加固保坎、护路固土等工作,并新建了一处砌石起拱的桥面公路,适当拓宽弯道。改造后,弯度角度增大,路面宽阔,车辆行驶如履坦途。

“二十四道拐”公路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中期,日军封锁了国际援华物资海空运输线: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线,以越南海防港为主干的西南线已经被截断;日军全面占领宜昌,长江运输被封锁,陪都重庆似为一座孤城。中印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唯一的可靠路线。所有国际援华物资,必须从中印公路(从印度的利多经密支那至畹町)运到昆明,再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到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段,苗岭山脉西部,贵州省西南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角。地处东经105°01′~105°25′,北纬25°33′~26°11′之间。县境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33公里,全县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正是中印公路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

1943年,美国随军记者巴特拍摄发表了一张照片——长长车队沿着“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行进

晴隆县城虽然处于抗战后方,但由于正处于抗战战略物资运输的咽喉地带,许多国民政府的办事机构和军事机构先后在晴隆驻扎,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难胞涌入,一个小小的山城要负起如此多的重担,晴隆民众为支持抗日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可想而知。

1938年2月至1942年年初的3年多时间里,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投入了4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运输抗战物资到前线。当时,因每月承担着15000吨抗战急需物资的运输任务,被称为“抗战的生命线”。

1941年11月,因“二十四道拐”段的安南县名与越南国名相同,为不混淆电报及行文往来,国民省政府下令将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

从1942年1月到3月,为了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的命运,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1942年8月,失利后残余大部退入印度的远征军第38师、第5军军部和第22师进驻印度比哈尔邦的蓝姆伽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二十四道拐”公路整修改造完成,确保了中国重组的数万远征军顺利出征,和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中后期,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昼夜不停地经过晴隆,晴隆县城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超过45万吨物资通过史迪威公路运到抗日战场支援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美国随军记者巴特拍摄发表了一张照片——长长车队沿着“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从幽深谷底向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运送物资。照片所显示的奇伟卓绝的景象,成为中美盟军团结抗战壮举的象征而轰动世界。抗战胜利后,这张照片多次被国内外媒体登载,公路“二十四道拐”是在贵州还是在云南,引起了史学界的争论。很多媒体和专家一度认为在云南境内的史迪威公路标志“二十四道拐”,最终被事实证明在贵州晴隆境内。

现在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已经名闻世界,是晴隆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是重要的省级红色旅游景点,第六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不仅见证了中美两国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更见证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编辑 黄艳)

(作者是贵州省晴隆县史志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