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同窗好友

2013-12-29罗绍志

百年潮 2013年12期

一同剪辫子的发小

1936年夏,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与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了在驻省湘乡中学的生活片断。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讲述了一个关于“剪辫子”的故事:“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在我的学堂里,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为了发泄不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用。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个人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主张全部取消辫子了。”故事中提到的这位剪辫子的朋友,就是毛泽东的同学胡崇诚。

胡崇诚,号松茂,又名霜梅,今双峰县梓门梓镇黄石村(原湘乡望春乡龟灵桥)人,生于1894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早在1910年毛泽东就读于湘乡东山小学时,胡崇诚在该校读书,两人系同班同学。翌年春,两人前往长沙,一同考入湘乡驻省中学预科班读书。他俩从小学到中学同窗共读,听课同桌,自修共商,就寝连榻,交往亲密,情如手足。

胡崇诚深受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影响,倾向激进。辛亥革命时,毛泽东在学校带头发起“剪辫子运动”,以表示反对腐败的清政府。胡崇诚在班里率先响应。接着,班上其余十多名同学纷纷响应。然而,临到剪辫子时,其他同学退阵了,只有胡崇诚遵守诺言,与毛泽东一同剪掉了自己头上的辫子。他们气愤不过,拿起剪刀强行将其他十余名同学的辫子剪掉了。这一举动,当时在学校震动很大,被视为大逆不道,遭到学校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当校方追问是谁带头时,毛泽东挺身而出:“是我领的头。”校方质问:“为什么要把辫子剪掉?”毛泽东理直气壮地回答:“讲卫生,反封建。”校方无奈,只好给予他“记大过”处分。所幸校长杨伯鸿思想开明,未加深责。

武昌起义后,湘乡驻省中学堂停办,毛泽东毅然参加湖南新军。半年后退役,考入省立第一中学读书。胡崇诚则在辍学半年后,于1912年下学期回到刚复学的湘乡驻省中学堂学习。他俩虽不再是同学,但交往仍然密切。1915年,胡崇诚在省城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在龟灵桥正公祠堂教了几年书,尔后弃教从医。由于勤奋好学,他成了当地有名的中医。1926年,湖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他在当地积极参加农运,担任了湘乡县第27队第15区(今属双峰县)农民协会秘书,并兼任农民协会举办的大村双江高小教师。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专程到湘乡考察七天,并在县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第15区农协及第19区农协负责人的汇报。当时,胡崇诚因在乡下任教,未能及时得知这一消息,老同学、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无缘会晤。事后,胡崇诚为此叹惜不已。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胡崇诚得知毛泽东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感到十分荣幸与欣慰。11月8日,胡崇诚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追怀往事,诉说离情,报告家乡的建设盛况及社会治安状况。毛泽东收悉此信时,恰值共和国肇创伊始,正为重建家园、恢复民生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因此未能及时函复。

然而,故人情深,旧谊难忘。1950年3月14日,毛泽东终于拨冗给胡崇诚复信:崇诚学长兄:

去年旧历九月十八日大示奉悉,极为欣慰,迟复为歉。承惠瑶章,弥见推爱。尚祈时赐教言,以匡不逮。敬颂大安!毛泽东

一九五○年三月十四日

胡崇诚接到毛泽东的信后,人们纷纷前往他家祝贺。曾有人劝他:“赶快拿着信到北京去,毛主席有好工作给你。”但他坚辞不去,更从不以此炫耀,以免给毛泽东和当地政府增添麻烦。他继续留在乡下,当一名普通医生,矢志为乡亲们解除疾苦。1954年,他参加了双峰县卫生协会,在家乡建立了中医联合诊所,以医疗为职业,服务于桑梓,受到父老乡亲的赞许。直到1964年农历十二月初四临终前,他仍在为乡亲们切脉诊病。胡崇诚一生甘居陋室、乐于助人的崇高医德,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

第一师范的得力助手

宁纯宦是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年级同学。他原名柏轩,双峰县锁石镇十竹山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三日,年幼时聪明好学,但在家读过两年私塾后,因家贫即辍学在家学木匠。至15岁,复入青树坪三育两等小学堂,实行半工半读。民国元年(1912)春,宁纯宦19岁,与本地老同盟会会员陈树人之女结婚。在岳父的鼓励与资助下,他于民国二年进省会长沙求学。开始去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正在报名时,遇上一个叫毛泽东的湘潭籍同学,两人初相识,但后来毛泽东被录取了,宁纯宦因按所分配给湘乡县的名额已满,而未被录取。

宁纯宦在四师未被录取,就去投考广益中学。在这里读过一个学期后,听到第一师范学校要招生,招的名额也较多,就于这年暑假回到湘乡报考一师。起初在中里(即今双峰县)初考,录取8名,然后到省里按2:1筛选,正式录取4名,宁纯宦与蔡和森、李声獬、黄受松被录取。民国三年(1914)春,四师与第一师范合并,毛泽东转到了一师,这两位曾经在四师一同报考时初相识的同学,终于成了同校同学,两人相见如故,非常亲热。

宁纯宦当时为一师最贫困的一名学生,原来只管埋头读书、作文,对社会的政治或现实问题则不闻不问。进入一师后,他受到毛泽东与蔡和森的思想影响,很快地跟他们参加了学校的活动。正如他后来的一次回忆时所说:“那时,我与同学只谈学习,别的事不谈,后来蔡和森与毛泽东志趣相投,十分关心社会的问题,我也从中受到他们的思想影响。尤其是我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中,从埋头读书的气氛中解放了出来,对社会革命活动也热心起来了。”

1915年上学期,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发起了驱逐校长张干的活动。宁纯宦也是参与者之一。据他后来的回忆说:“那一天,毛泽东在学校里贴出了驱逐张干的公告,开始我也在旁帮忙。但后来未敢签名。”宁纯宦还积极支持毛泽东组织“学友会”。一师“学友会”于1915年由原“自进会”改建而成,其宗旨是“砥励道德,研究教育,增长知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其主要负责人由各班代表组成,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校长孔昭授担任会长,八班学生毛泽东担任总务,七班宁纯宦被选为干事。“学友会”组织了图书室与举办工人夜校,宁纯宦主动协助毛泽东办过工人夜校。他还常跟毛泽东到图书室去阅读各种课外书籍。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出版发行后,杨昌济先生私费订了几份,分发给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同学阅读,宁纯宦也是该刊的热心读者,他常到毛泽东或蔡和森手中去借阅,并与毛泽东、蔡和森交换过阅读《新青年》的心得体会,从而开始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8年,毛泽东与宁纯宦将要在一师毕业了。由于当时政府腐败,学校受到摧残,学生几至无学可求。为谋求新的生活出路,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发起建立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并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宁纯宦本欲参加毛泽东与蔡和森的这些活动,由于患足疾,行走不便,又只能待在教室里埋头读书。经同学介绍,从事了教育工作。他先在武冈、宝庆任教,民国十一年(1922)回到湘乡创办私立涟湘学校,由原在一师十班同学柳二吾(后改名宗陶)任校长,他与十三班同学聂昭良任教导员。民国十四年(1925),任湘乡乙种师范讲习所长兼县教育会会长。是年冬,县议会要增加团防附加费,宁纯宦则请求增加教育附加费。于是,他仿效毛泽东的革命行动,与聂昭良等率县城近千名同学请愿,把县议会整整包围了一天。最后被驻军团长张少卿用武力威胁,学生解散。这次活动,宁纯宦等得了一个“暴徒”的绰号,但增加教育附加费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1926年,宁纯宦调任长沙市小学视察员。大革命运动兴起后,他在省教育厅当办事员。这时,湖南省国民党组织已经由共产党帮助组建。省教育厅建立了国民党区分部,由共产党员张唯一担任区分部常务委员。宁纯宦经张唯一介绍加入了国民党组织,担任区分部宣传委员。1927年,毛泽东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全省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宁纯宦从省教育厅得知毛泽东正在湘乡考察农民运动的情况,他虽未前往与毛泽东取得联系,但对农民运动是支持的。当时,湘乡永丰和青树坪一带有些土豪劣绅躲到省城,宁纯宦联络青树坪农民协会负责人,召集躲在省城的一些土豪劣绅在高井街和生昌旅社开会,强迫他们捐款救济故乡饥民,支持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家乡的这些土豪劣绅有的还举报过他,故反动政府曾多次派兵到省城缉拿他,幸有善良同乡说好话并掩护,他才未受迫害。但在大革命运动中,由于宁纯宦坚持国民党左派立场,支持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将他开除了党籍。

“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大地,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宁纯宦深知湖南的革命运动为老同学毛泽东亲自发动,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合法社会职业,千方百计保护革命人士。1928年至1930年,他先后在任长沙县督学和常德县教育局长期间,家乡有几个共产党员见到他,他都将他们引导出走了。1931年他回原籍担任湘乡县督学兼私立起陆高小(后改建为中学)校长。1944年湘乡沦陷后,他携带起陆产业契约隐居赛田,出任湘乡县抗日第四联防办事处(驻赛田)副主任,组织民众抗日。抗战胜利后,经邓介松介绍,任省民政厅科员。当时,国民党长沙县党部举办党、团员登记,宁纯宦痛恨国民党腐败,未再登记。1947年3月,国民政府按规定对没有党、团籍的职员都要辞掉,他甘愿辞去省民政厅科员职务,在长沙闲居。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出任新中国国家主席。宁纯宦获得这一消息时,心情十分激动。他于10月28日肃函向毛泽东主席致敬,并赞革命事业的成功。当时,毛泽东日理万机,未能及时复信,至翌年3月才挥笔给这位老同学复信。信的全文是:纯宦学长兄:

去年十月二十八日大示收到读悉,极为欣慰,迟复为歉。尚祈努力进修,造福人民,为乡国光。敬复。顺颂大安!

毛泽东

一九五○年三月十四日

短短的一信,表达了毛泽东对这位失去多年联系的老同学的深情厚谊。宁纯宦接到他的信时,万分欣喜。又连续两次寄函表示敬意。1950年8月长沙解放周年纪念时,他又作七律一首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收到宁纯宦的近作及致敬信后,向湖南省人民政府介绍他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宁纯宦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从此,他热心文史研究工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我们党受“左”的思想路线指导,政治运动频繁,宁纯宦虽然有毛泽东的保护,也难免受到冲击。他终生未忘青少年时与毛泽东的交情,更不忘解放后毛泽东对他的关怀,直到1982年临终时,他还在念念不忘毛泽东给他的勉励:“造福人民,为乡国光。”

(编辑 王鸽子)

(作者是中共双峰县委党史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