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西郊机场

2013-12-29何孝明

百年潮 2013年12期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为了扩大侵华战争,于次年修建了西苑机场。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西苑机场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军民两用机场,更名为“西郊机场”。1958年北京东郊机场建成后,西郊机场的民航搬往东郊机场,从此西郊机场成为单一军用机场,供空军专机部队使用。因此,它与中南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南海里的中央领导同志都是西郊机场的常客。一代伟人毛泽东与西郊机场更是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这里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每一个足迹都印证着共和国的历史。

“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

毛泽东第一次进西郊机场是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在西郊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这是我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三次较大规模的阅兵,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后一次阅兵。当天下午3点整,毛泽东身着灰色大衣,在阅兵总指挥刘亚楼陪同下,乘坐美制敞篷吉普车,由南向北检阅受阅部队。参加此次受阅的部队,均为辽沈和平津战役中立有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当毛泽东乘车缓缓走过时,指战员都用无比崇敬的目光注视着率领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英明统帅,毛泽东则向他们频频挥手致意。

陪同检阅的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军队领导人。傅作义、李济深、黄炎培、沈钧儒、郭沫若以及160多位民主人士和广大群众应邀观看了阅兵式。此次阅兵式意义重大,它不仅向众多民主人士和广大群众展示了胜利之师的军姿军威,表明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坚强决心与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也是开国大典大阅兵的一次预演。

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经毛泽东批准,全国妇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西郊机场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举行盛大的起飞典礼。这天,西郊机场一派节日景象,朱德总司令、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李德全与首都各界妇女代表7000多人来到机场,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12点15分,女飞行员们驾驶6架里2型飞机从机场起飞,13点10分,她们飞临天安门上空,接受中央首长和首都人民的检阅,此时,毛泽东从中南海办公室走出来,望着从头顶飞过的飞机,高兴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道:“这是女飞行员开的飞机。”

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西郊机场全体女飞行人员,并语重心长地对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道:“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训练成表演员。”毛泽东的这一教导对新中国女飞行员队伍建设影响很深,成了一批批女飞行员的座右铭。

“要坐中国人驾驶的飞机”

西郊机场直接为毛泽东服务,是在1956年5月。这年4月,毛泽东要乘飞机到南方视察。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乘飞机出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建议他乘坐苏联飞行员驾驶的苏联飞机,遭到毛泽东的强烈反对。毛泽东说:“我们有了人民空军,有了自己的飞行员,为什么要外国人驾驶?外国人驾驶的飞机我不坐,我要坐中国人驾驶的。”

毛泽东所说的“自己”的飞行员,具体是指西郊机场的空军飞行员。西郊机场当时所驻部队为空军独立第三团,代号为2343支队,装备的主要是从苏联进口的运输机,执行专机和其他空运任务。“外国人驾驶的飞机我不坐,我要坐中国人驾驶的。”毛泽东字字千钧的壮语,充满了对中国飞行员的高度信任与无限关爱,使他们感到无尚光荣,成为推动空军建设的巨大动力。

5月3日上午7点半,毛泽东第二次来到西郊机场,乘坐8205号里一2型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广州等地视察,6月4日又乘该机返回北京。

西郊机场的飞行员也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他们战胜了暴风雨等各种困难,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飞行任务。毛泽东对专机组非常满意,不仅与机组成员合影留念,飞行途中还到驾舱看望机组成员,给机组成员送西瓜。特别是飞临武汉长江上空时,毛泽东在驾驶舱鸟瞰了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工地,那时大桥桥墩已露出水面,突立在江涛之中。毛泽东被工地上的壮观景象所吸引,连连赞叹道:“好看!好看!”毛泽东这次到武汉曾三次畅游长江。乘机与畅游长江的感受以及地面建设的热潮,激发了毛泽东的灵感,他诗性大发,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

在北京落地后,他又赞扬机组道:“同志们辛苦了!你们是腾云驾雾,暴风雨中见成长。”“暴风雨中见成长”这七个字后来被撰写在候机楼前广场的大影壁上,成为该部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并作为部队史的书名载入史册。

自此之后,毛泽东又多次来到西郊机场,乘坐飞机去外地视察。据有关资料统计,毛泽东一生共坐过26次飞机,除去重庆谈判和去苏联访问是乘坐外国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外,其余24次所乘坐的飞机全是由西郊机场的空军飞行员驾驶的。有一张全国公开发行的“毛主席坐在飞机上”的照片,就是1957年12月期间,毛泽东乘坐伊尔-14型4208号专机视察济南、南京、杭州、合肥时,在徐州上空拍的。

有人曾撰文写道:“毛泽东一生坐过27次飞机,其中大部分是由苏联专家担任飞行任务,国内的飞行员机会很少。”这句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曾被多家报刊引用,影响很坏,本文顺以更正。

并未终结的西郊情缘

1958年后,毛泽东几乎不坐飞机,外出视察全坐火车。关于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坐飞机风险较大,党中央为确保毛泽东的绝对安全,决定不让他再乘机外出。另一种说法是毛泽东为了更多地接触干部群众,外出视察喜欢沿途走走停停,坐飞机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毛泽东自己决定外出坐火车。孰是孰非没有考证,可能两种原因皆有。

毛泽东虽从1958年开始没再在西郊机场乘坐过飞机,但他与西郊机场的缘分并未终结。

1965年7月7日,西郊机场的西停机坪上,停满了伊尔-18型和伊尔-14型飞机。其中有一架机尾号为3383号的伊尔-14型飞机,机务人员正在给它做定检工作。上午9点左右,一辆黑色小轿车从跑道北头,也就是玉泉山方向,驶到3383号飞机前停住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车内走了下来,他刚下汽车便被机械师胡守礼认了出来,伟大领袖毛主席!瞬间,胡机械师一下蒙了,以为自己在做梦。当毛泽东向他走来时,他才回过神来,忙上前给毛泽东敬礼。

当时有位下放当兵的女大学生,正在飞机上清扫机舱,急于和毛泽东握手,没从舱门口的梯子下飞机,而直接从两米多高的机头舱门跳了下来。后来有人问她是怎样下飞机的,她竟不相信自己是跳下来的。

面对无比兴奋、激动的人群,毛泽东微笑着与他们一一握手,并十分亲切地连声说道:“我来看看同志们,我来看看飞机。”此时的停机坪沸腾了,营区的指战员听到欢呼声都往停机坪跑,毛泽东在秘书劝说下,挥手告别流泪欢呼的人群,乘车离开了西郊机场。

毛泽东走后,机务人员久久沉浸在幸福之中,他们做梦都没想到日理万机的领袖会到机场来看望他们,更没想到能与他握手。由于没有记者,机务人员也没带照相机,这个动人的场面没被拍摄下来。后来,为弥补这一遗憾,有人请一位画家画了一幅巨大的油画,再现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这幅画已成为西郊机场专机部队激励一代代航空兵的传家宝。

在西郊机场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1966年11月26日,当时中国已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再次来到西郊机场,他要在机场接见红卫兵。天刚刚透亮,红卫兵就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进机场,他们身穿绿军装,腰扎军用皮带,左臂佩带红卫兵红袖箍,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像章,手握《毛主席语录》,双肩分别挎着挎9b508f4bd8b4d4717bf522d0bf0d9689adcdea184e6bcf94dc8909967d71c80d包和军用小水壶,挎包上都用红绒线绣有“毛主席万岁”或“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字样。进场后他们就一直处于高度亢奋之中,时而背诵《毛主席语录》,时而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那天的西郊机场真正成了人山歌海。

下午3点钟左右,机场候机楼的广播喇叭里传出了《东方红》的乐曲声,这是毛泽东即将出现的讯号,全场100多万群众立即站了起来,沸腾的机场出现了短暂的宁静。不久,打前站的警卫部队乘坐摩托车从跑道北头开过来了,人们的目光都射向北方。随之“毛主席万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欢呼声再次响起,喊声惊天动地。正当人们声嘶力竭呐喊时,毛泽东的专车从跑道北头开了过来。他身着军大衣,神采奕奕地站在敞篷吉普车上,挥动着手中的军帽,向跑道两侧的人群挥手致意。毛泽东的专车开得很慢,跟在毛泽东专车后面是林彪专车,跟在林彪车后的是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乘坐的专车。在红卫兵热情的欢呼声中,领袖们的车队顺着跑道缓缓驶去,接见活动随之结束,历时约半个小时。

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西郊机场。

破例的最后一次飞行

1967年7月,武汉骄阳似火,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武汉这座大火炉,大有爆炸之势,两派群众组织的派别斗争愈演愈烈。20日,局势已难以控制,为确保毛泽东的安全,周恩来于7月20日下午4点半,乘坐伊尔-18飞机赶往武汉,当面力劝毛泽东离开武汉。开始毛泽东不同意:“我哪里也不去,就在武汉。”后来,在周恩来及其他人反复劝说下,毛泽东同意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并同意破例乘坐从西郊机场调来的伊尔-18型232号专机。驾驶这架飞机的机长是西郊机场某团团长王进忠。

1967年7月21日清晨,载着毛泽东的232号专机迎着晨曦起飞了。

这时的毛泽东与11年前坐在飞机上的毛泽东判若两人。11年前的毛泽东是那样亢奋,神采奕奕,红光满面,而此时的毛泽东双眉紧锁。飞机离开地面不久,毛泽东独自走进驾驶舱,与机组打过招呼后便急切地询问机长:“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呀?”

“一个多小时。”机长回答道。

“现在飞多快速度?”

“每小时700多公里。”

毛泽东点了点头后,没再问什么,也没有看一眼机外的景色,便回到了他的包间。

在机长的精心操控和机组的密切配合下,毛泽东乘坐的232号专机安全飞抵上海虹桥机场。

到达上海后,毛泽东的心情好了很多,眉头舒展了,脸上有了笑容。在飞机下高兴地对接机人员说道:“还是坐飞机好。”

1967年7月21日,是毛泽东的最后一次飞行,从此伟人告别了蓝天,也为他与西郊机场18年的特殊情缘画上了句号。

(编辑 潘鹏)

(作者是空军指挥学院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