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29苏美莺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随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显著。内部控制是单位与组织在运作过程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与职责分工制度,它对单位和组织成员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简要阐明内部控制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工作的健康运转。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50-03

引 言

内控机制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企业团体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鉴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大多数以增进社会福利为主,在运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局势,以及全球性科学技术的饱和,亟待新型的科学管理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多数科研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内部管理问题,如资金运作、工作效率,进而细化到职工到岗率、管理措施等。科研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以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为蓝本,重点围绕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严格来说,内部控制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迄今尚未明确统一的阐述。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就科研事业单位而言进行内部控制定义的论述。

1.内部控制的定义。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由人力资源管理、设备设施、项目、资金等为创新科研成果而采取的系列管理方式。准确地说,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程序、财务控制、控制活动以及控制监督等五个重点要素。其中:

控制环境。在科研事业单位,所谓控制环境主要是指建立、强化或淡化特定政策、程序及其对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重要因素。控制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科研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贯彻以及执行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是与控制环境相辅相成的,严格来说,风险评估程序是控制环境中的要素之一,主要针对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投入以及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估。

财务控制。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源于国家拨款,因此财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要确保资金得到合理以及有效的运用,确保有资金投入即有回报国家的科研成果。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内控机制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各个阶层和智能之间都能体现。

控制监督。所谓控制监督是指内控机制的监督程序,主要包括反馈、评价、分析等主要内容。

2.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事前防范。首先,科研事业单位需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机制,如与财政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其次,结合控制环境,要做到消除一切影响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不良因素,以期多出成果,优化成果质量,彰显内控机制功效。

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体现保障项目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等,其范围包括资金、项目状况、预期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

事后监督。在科研事业单位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内控机制应当有事后监督内容,审计项目中的薄弱环节,完善不足,评价以及备案,确保在科研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成果可再次利用。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合分析

1.现状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完善,竞争以及发展意识已充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我国综合国力、推进科研事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已认识到开展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强化了机制建设,加强管理,将竞争意识渗透到单位内部的每个部门,每一位职工身上。

然而,也有少数单位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消极思想。与此同时,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即有些单位过度强调机制对职工的约束作用,从而导致职工对机制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影响了职工的工作动力来源;而有些单位则仅将内控机制作为一种形式,完全失去了实际效用。

2.问题分析。

(1)内控机制尚待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细节尚待完善,当前主要表现为机制的概括范围不够全面,如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而忽略财务管理;强调科研项目管理,而忽略控制环境管理;强调文本内涵,忽略文本实际效用,等等。内控机制的片面直接导致了科研成果的总体质量。如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训、研讨等内容匮乏,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财务管理更缺乏有效机制的约束,从而导致公款滥用、假公济私现象普遍。此外,控制环境机制不足,导致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在内的控制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质量;形式化机制更不足以彰显约束效用,对单位发展没有实际意义。

(2)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明显。当前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在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必要性的基础上,机制建设以及运作后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与单位长期传统的运行机制有关,同时还受人际关系网的制约。如某单位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购进了指纹考勤机,但是迟到、早退、脱岗现象依然严重,虽然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然而单位某些职工对制度漠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没起到实际效用。究其原因,其一,机制建设是为出于应付上级检查的目的;其二,长期传统运行机制使职工形成了散漫的习惯,短期内内部控制难有成效。

(3)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当前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层缺乏现代高素质人才出谋划策,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归根结底,制度是由相关管理人员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而制定,而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归纳起来,这也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解决办法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结合上述问题分析,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者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只有强化内部管理,才能使单位创造有益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科研成果。管理者应当结合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并细化分析单位内部整体状况,建立职工档案,为内控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制度的实用价值作出努力。

2.建立内控示范标准。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经过一定的适应阶段。科研事业单位在具有内部控制意识,做好机制建设准备的前提下,应当首先建立内控机制示范标准,对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检测。同时,在“标准”推行的过程中应配合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单位职工的教育,使职工能够配合制度,认识制度的设立初衷,配合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制度落实。内控机制示范标准是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同时,“示范标准”是应用标准的雏形,因此内控示范标准应当更加的全面。只有这样,在应用过程中才能够发现问题,并为进一步规范提供依据。

3.加强内部控制监督。针对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实施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单位管理层应当加强内控机制监督工作,完善机制评价体系,设立监督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职工职责,配合奖罚措施,在保证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下,通过监督与评价,强化内控机制的实用功效。内部控制监督岗位应实现专人专职。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管理制度的监督不足,监督人员主要由机构领导担任。管理诚然重要,但管理监督也同样重要,只有完善的管理与监督体系,内控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发展。

4.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内部控制包含了多项内容,而制度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这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考验。因此,强化管理人员素质是保障内部控制实施及其具有实用价值的关键所在。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有:单位组织培训、与兄弟单位的探讨交流、引进高素质人才担当机制主要建设工作、建立考核系统等等。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并将素质与薪资结合,也是推进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两大前提。

四、结论

通过上述各项分析表明,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有效控制是确保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存在着内控机制严重不足,单位内部形式化严重,职工态度懒散,严重影响着工作效率等现象,实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强化控制措施是其当务之急。仅就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状况分析,距有效控制还有较大的空间。基于此,作为科研事业单位中的一员,笔者仅以本文与广大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新根.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探析——基于内部控制

2.李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5(26)

(作者单位:福建海洋研究所 福建厦门 361012)

(责编:若佳)